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中政治教案优秀范文集锦

2020年高中政治教案优秀范文集锦

2020年高中政治教案优秀范文集锦高中政治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

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一)价值的含义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

(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

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

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

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

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板书“关系”)。

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

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

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

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

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

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

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

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

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

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邓小平,陈春澜,吴斌等等。

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

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

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

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

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

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

(幻灯片出示材料)。

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

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

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学生:讨论。

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

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

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

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

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三、板书设计四、作业《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高中政治教案范文二【自主探究】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

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

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__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难点突破】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

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

”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

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

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