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内容简介及习题答案【小说的时代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是“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集书,改为《朝花夕拾》。
鲁迅写作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
1925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到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又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这10篇作品,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
虽然是回忆文章,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朝花夕拾,运用比喻,将早年旧事比作“朝花”,晚年回忆比作“夕拾”,生动形象,且又含蓄,富有文采。
【主要内容】《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情节梗概及相关练习】《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阅读《狗•猫•鼠》,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答:①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慢慢地折磨弱者,尽情玩弄对手;②有一副媚态,常常闹得别人心烦(在‚我‛的耳朵边尽嚷);③吃了‚我‛饲养的可爱的隐鼠,尽管后来发现是错怪了它。
④伤害了兔的儿女们。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八戒招赘》、《老鼠成亲》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朝花夕拾·猫鼠狗》中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
答:一次,动物们要开会议事,让狗去请大象。
结果狗将猫当成了大象请来了,受到动物们的嗤笑。
从此,狗和猫就成了仇家。
(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4.作者是如何认识隐鼠的?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有一回作者听到一间空屋里有‚老鼠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看见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一起一落的。
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隐鼠竟醒过来了,渐渐的复了原,但不逃走。
于是隐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5.《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答:《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他们像猫一样‚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幅媚态‛12211111111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下列问题1.“长妈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答: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她自己说过自己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我现在已忘却,也不知道她姓什么。
原先,我家有个长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我‛平时叫保姆长妈妈‚阿妈‛。
叫她‚阿长‛是在‚憎恶她的时候‛,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长的祖母才这样叫她。
‚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后告状相威胁;睡觉的资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2.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结合全文,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绘图的《山海经》。
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
3.文章的第一至第三部分,写到了长妈妈喜欢“切切擦擦”的毛病,写到了她的睡相不好,以及元量的古怪仪式和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充满了贬义的色彩,在这贬义背后除能体休隐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贬义的背后隐含着同情与怀念。
4.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我什么心情?答:‚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答: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长妈妈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6.“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祝愿她能在九泉之下获得安宁、幸福。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阅读《二十四孝图》,完成下列各题。
1.鲁迅先生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不难做到的是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三个孝道故事。
认为“可疑”的故事是哭竹生笋;认为“有性命之虞”的故事是卧冰求鲤;而最为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事。
2.《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为什么得到二十四孝图后既高兴又扫兴?答:因为‚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独有‛,所以很高兴;可是那上边宣扬的是封建的伦理道德,让他‚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这使他扫兴。
3.“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这是鲁迅读了郭巨埋儿故事后发的感慨。
4.文中“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
子路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
”鲁迅在文中说,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
这里用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5.“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段文字出自《二十四孝图》,句中“麻胡”之说出自《开河记》,记载说隋炀帝命令麻叔谋开凿卞渠,麻叔谋喜欢蒸食小儿。
所以现在北京常用“马虎子”这句话来恐吓孩子们。
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指出了反对白话、提倡复古的倾向的危害之大。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阅读《五猖会》,完成下列各题。
1.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扫兴而痛苦感受,突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实际作者担心什么?答:(明确)心理描写。
‚我‛在父亲的‚压迫‛下显得不安,不想背书但又无可奈何;担心的不仅是能否背出,更担心能否去看赛会。
3.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答:背书完全是被迫的,机械的,而且对所背诵的内容完全不理解,所以说如‚梦似的‛。
说出了在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烦恼.表现了当时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
4.怎样理解作者背完书,父亲允许他去看五猖会时,“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答:‚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就是因为早上心情太压抑了,童心已经受到了挫伤。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答:出自《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阅读《无常》,完成下列各题1.无常是一个什么形象?鲁迅对无常持什么态度?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是一个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诙谐的招人喜爱的鬼,是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勾魂使者。
鲁迅对无常持敬佩及赞美感情。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并且想告诉人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么样呢。
2.鲁迅怎样刻画无常这一形象的?答:先写小时候对无常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并且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对比,突出无常的善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