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皇权专制)的统治。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君主专制)的统治。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王)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一条鞭法)。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70 )岁。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世官世禄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A.制度荐举)。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典客)。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明朝)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礼部)。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郡国并存制)1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通政司)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春秋)时期。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典签)。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周礼》)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东汉)时期。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明清)。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
23.宋代的三师是( B 太师、太保、太)。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C 通政院)。
25.“秀才”是指通过(A童试)的称谓。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设五口通商大臣)。
2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 D 、秦朝)时期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乡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春秋战国)。
30.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A外务部)。
31.明代的“戚家军”属于(C招募兵役制)。
3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 A 《刑统》)。
33、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C高等文官考试)。
35、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C司法院)。
36、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A南京临时政府)。
3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38.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A国防最高委员会)。
39.“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A国民大会)。
*40.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B北洋政府)时期。
*41.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B段祺瑞)。
42.南京政府建立了以( C六法)为主的法律体系。
*43.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D考试及格)。
P687-688 44.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北洋政府A )时期。
45.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D铨叙)权。
46、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构是( C 监察院)。
47.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C 资产阶级专政)。
*48.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D行政督察专员制)。
P653二、多选题1.夏、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核心(A.封诸侯B.建藩地)。
2.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十六国时的“族兵”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C.金代的“猛安谋克”D.元代的“怯薛军”E.清代的“八旗兵”)。
3.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主管司法事务。
4.我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征收制度的改革有(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E.摊丁入亩)。
5、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有(A、帝B、天子C、王D、皇帝)。
6、晚清时期实行“新政”时期所增设的国家机构有(A、商部C、巡警部D、学部)。
7、元朝总揽全国政务的中书省真正的宰辅有(B、左丞相C、右丞相)。
8.西周属卿事僚的政务官有(A、司土B、司马C、司空D、司寇)。
9.宋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包括(A、政事堂C、枢密院D、三)。
10.明朝宦官组织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号称二十四衙门,而每监、局、司的掌理太监分别是(A、掌印太监B、大使C、司正)。
11.清代中后期国家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称谓有(A、首席军机大臣B、军机大臣C、军机行走D、军机处学习)。
行走12、王权受到(A.贵族元老C.地方割据势力D.宗教信仰)的制约。
13、在古代有关符节的规制,从其用途上看主要有(A.调动符节B.邮传符节C.身份符节D.专使符节)。
14、属唐代国家组织中的五监有(A.国子监B.军器监C.将作监C )。
15、古代官吏的任用种类有(A.候补之类B.试用之类C.拜授之类D.兼额之类E.参知之类)。
16、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机关包括(A.临时大总统府B.参谋部C.国务会议)。
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调整监查制的主要表现(A、将监查院正副院长、委员由委任制改为选举制C、增设监查委员会D改监察使署为监察委员行署)。
18.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省(军政府)B.道(军政分府)C.县)。
19、北洋政府的文官有(A.行政官B.外交官C.技术官D.司法官E.警察官)等。
三、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
(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
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
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
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3、三省六部:P236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
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
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
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4、票拟:P209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5、三公九卿:P229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
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6、郡县兵役制:P402中国古代的兵役制之一,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建立在郡县在籍男子都必须为国家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充当军兵。
另一种是以郡县为单位强行征发兵役的制度。
7、二十四司:P237尚书省所属各部门的总称。
唐宋两朝,尚书省统领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
六部下面分置二十四司处理政务,即: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8、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
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
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9、改土归流:(P298)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10.羁縻府州:P262或P296-297羁縻,是笼络联系和怀柔牵制的意思,这是在汉代对西域管辖时形成的用语。
唐太宗平定突厥,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各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帅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由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
在突厥族设置羁縻州府取得成功后,唐太宗又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羁縻州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力,都督、刺史也多由原部族首领担任,并且可以世袭。
1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
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
具体做法是: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
12、胥吏:胥是供官府驱使的劳役,负责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手关卡、看守仓库、看管和押解犯人,站堂、看门、传唤、传送文移,押解官府物品等诸多杂事。
吏是在官府中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其地位高于胥,他们在官府中负责文书事务,承办具体事务。
胥吏不是官,但却在政府职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13、五院: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理论,在1928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
(2分)五院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
行政院位列五院之首,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
五院长官为正、副院长。
五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组织体系的主干。
14、征辟制:征召、辟除制的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官员和属吏的制度。
(2分)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它由先秦的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的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
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县长官属吏的辟除可直接从普通百姓中选用。
15、外戚政治:P174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