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作者:魏天琦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隐私权的民法保护,首先从隐私的起源出发,介绍了隐私以及隐私权;其次探讨了我国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缺陷,尤其是民事立法方面,包括对隐私权只提供间接保护,将侵害隐私权纳入侵害名誉权的范畴,对于隐私范围的确定标准不明,以及对于隐私权的民事责任规定的缺失;最后,针对上述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隐私;隐私权;民法保护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0102-02一、隐私权探源(一)隐私隐私意识自古就有,它起源对于人们对人体某些部位的羞耻心,而近代意义上的隐私则是资产阶级提倡人权和个人尊严、个人解放的产物。
然而,什么是隐私,却众口不一。
依杨立新教授的观点,隐私也称之为个人生活、私生活、私生活秘密。
构成隐私有两个要件,一为“私”,指纯粹是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
这是隐私的本质;二为“隐”,它并非描述某个事情、某个信息不为人知的事实状态,它包括:当事人不愿个人私事被他人知悉;按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水平,个人隐私不便让他人知道,否则会对当事人产生各种不利的后果;个人私事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他人干涉;某些私人领域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他人侵入。
[1](二)隐私权1.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1890年, Warren邀请Brandeis二氏共同撰文,在哈佛法律评论第四期发表《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2]杨立新教授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2.隐私权的内容依杨立新教授的观点,隐私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隐私隐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二是隐私利用权,主要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资讯进行积极利用,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权利,这种利用权的内容是自己利用,而不是他人利用;三是隐私维护权,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维护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四是隐私支配权,自然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
如公开个人隐私,准许他人对个人活动和个人领域进行察知,准许他人利用自己的隐私等。
[3]二、我国的立法现状及缺陷在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是间接、分散的保护。
例如:《宪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及其执行意见以及有关司法解释,《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涉及到了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损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认为我国法律没有对隐私权的保护做出明文规定,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上述内容足以证明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是有明文规定的,只是这种保护存在一些缺陷而已,具体表现为:(一)只提供间接保护,将侵害隐私权纳入侵害名誉权的范畴虽然隐私权与名誉权可能出现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是二者不能相互吸收或相互取代,二者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调整与保护领域,应是两项并存的独立人格权,二者区别主要如下:1.权利主体不同。
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基于商业秘密而拥有的权利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属知识产权范畴。
而名誉权的主体则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权利客体不同。
隐私权所关注的是对民事主体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名誉权涉及的则是与民事主体名誉有关的事实的表述之真实与否以及评价之适当与否。
隐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秘密信息,具有真实性。
名誉则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评价。
3.侵权方式不同。
侵害隐私权的本质特点在于非法的将他人不欲为他人所知的信息获得,其不以在公共场所为之为必要条件。
4.侵权的后果不同。
侵犯名誉权,后果是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减低,名誉遭到毁损。
但侵犯隐权,其事实后果不一定是降低他人的社会评价,有时甚至会提高当事人的声誉。
5.免责条件不同。
原告在主张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侵害而要求被告承担民事贵任时,被告可以证明自己所谓的事实具有真实性,就可免除责任的承担;而隐私权侵害没有这个免责条件,正是因为当事人的真实的个人私生活秘密信息被披尽,才造成侵权事实。
[4]此外,按照司法解释,只有揭露与宣扬他人隐私并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才按侵害名誉权处理,但实际上揭露与宣扬他人隐私并不必然导致他人名誉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精神遭受痛苦,但因欠缺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侵权行为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如果把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名誉权代之,不仅会造成名誉权保护的混乱,也会造成对隐私权保护的不力。
(二)隐私的范围如前文所述,对于隐私的界定人言人殊。
理论界对于隐私范围的确定标准主要存在两种分歧。
一种观点是主观化标准,隐私的范围应以受害人的认定为确定标准,这种观点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不同的人因身份、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们对于隐私范围的确定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对隐私的理解就可能千差万别。
某人的隐私在自己看来是隐私,在他人看来就不一定是隐私。
这种多变的隐私让人们的隐私权具有不确定性,不利于隐私权的保护。
另一种观点是客观化标准,认为隐私的范围应由法律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种隐私又过于僵化,因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公民生活愈加丰富,隐私的范围可能会发生变化。
那么对于那些超出法律规定的保护范围,受害人即使受到了实际的损害也不能得到保护。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缺陷。
我国法律仅仅提出隐私,未明确规定界定隐私的标准,这样的情况对隐私的保护极为不利。
(三)侵犯隐私权的民事责任由于我国侵犯隐私权是以侵犯名誉权取而代之来承担责任的,那么根据现行规定,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损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这里存在如下问题:隐私是真实的秘密信息,一旦被披露出去,有关某人的隐私可能已经为公众所知悉,其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地形成,是无法用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方法来补救的。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这两种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成为一纸空文。
三、关于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几个问题(一)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前文论述了隐私权不同于名誉权的种种区别。
其实隐私权不仅仅不同于名誉权,它同人格权中的其他民事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等也有很大区别。
隐私权应从名誉权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其理由如下:首先,这符合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隐私权正在逐步被确认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其次,加强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符合现代民法的精神。
民法是私法,它以保护市民社会中人的权利即私权为己任,人身权是其保护的对象,人格权神圣是隐私权神圣的重点,明确地将隐私权规定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就会突出“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才能在人身关系上彻底否定封建身份关系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人格独立,摈弃人身依附,宣扬人格平等,使人性获得真正的解放,使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观念深入人心。
[5](二)明确隐私范围确定的标准前述有关隐私范围确定的标准都有一定缺陷,均不予认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主客观相一致的标准。
一方面法律对隐私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予以保护的隐私,即使当事人认为隐私权受到侵犯,也不得请求行为人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对法律就隐私范围所做的规定赋予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即对于某些特殊案件,可由人民法院依据行为人的主客观情况、受害人的实际损害来确定该隐私是否受法律保护,行为人是否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并不受法律对隐私范围所做规定的绝对限制。
这样就既能避免不合理的诉讼请求,又能充分保护隐私权。
[6](三)侵犯隐私权的民事责任1.侵害隐私权责任构成侵害隐私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一般为作为的方式。
隐私权是一种绝对权,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可侵犯之义务。
该种法定义务是不作为义务,违反该法定义务而作为,即为作为的违法行为。
例如,刺探私人信息、骚扰私人活动、侵入私人领域以及对私生活秘密的泄露等。
(2)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事实隐私的损害,表现为信息被刺探、被监视、被公布、被搅扰等。
这是隐私损害的基本形态,是一种事实状态,一般不具有有形损害的客观外在表现形态。
只要隐私被损害的事实存在,即具备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事实。
隐私损害事实大多具有多重损害的特点。
这表现在隐私损害的事实出现以后,会造成受害人的精神痛苦,以及为减少损害而支出的财产损失,这些也是损害事实。
但这些损害事实不是基本形态,它的有无不影响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而只决定侵害程度的轻重和损害范围的大小。
构成侵害隐私权民事责任的损害事实要件只要具备隐私被损害的事实足矣。
(3)侵害隐私权的因果关系侵害隐私权的因果关系,是指侵害隐私权违法行为与隐私损害事实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尤其是对于财产利益的损失,应确认其确有因果关系,因这种损害事实直接关系到财产利益损失的赔偿问题。
(4)侵犯隐私权的主观过错行为人在主观上须具备主观过错,其主观过错的形式,主要是故意,但是也应注意,过失也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责任,但不常见,如小说创作中利用素材不当而暴露他人隐私,即为过失侵权。
2.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如前文所述,消除影响等不适用于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的承担。
那么,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
(1)停止侵害行为人实施的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仍在继续进行中,受害人可依法请求法院责令侵害人停止其侵害行为。
停止侵害只适用于正在进行的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之承担,对于已经终止的或者尚未实施的侵权行为不适用停止侵害。
(2)赔礼道歉赔礼道歉是指责令不法行为人向受害人公开认错,表示歉意。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隐私权的客体是自然人不愿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