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社会调查报告文档2篇

大一社会调查报告文档2篇

大一社会调查报告文档2篇Freshman Social Survey Report编订:JinTai College大一社会调查报告文档2篇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大一社会调查报告文档2、篇章2:大一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文档篇章1:大一社会调查报告文档大一社会调查报告社区共青团建设的调查和建议“社区”概念的提出及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55~1936)认为,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区建设,就是指街道社区,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发展社区事业,以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协调而又可持续的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并逐步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引领青年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社区各项改革和建设,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然要求。

随着青少年群体的深刻变化,社区日益成为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和联系社会的重要平台。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做好工作,为青年的成长成材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条件是团组织肩负起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光荣使命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组织方式和组织体系的发展变化,原有的团组织网络难以全面覆盖社区青少年,原有的活动方式难以吸引社区青年,这些已经影响到了共青团自身的发展。

加强社区共青团工作,不断扩大团的组织在社区的覆盖,活跃社区团的工作,占领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青年工作的空白地带,巩固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基础,成为新形势下促进共青团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要抓住社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社区共青团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涵盖了共青团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结合各地实际,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品牌项目入手,找准突破口,不断开创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1、立足组织建设,扩大有效覆盖。

健全的组织是开展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基础。

要按照“区域覆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强化街道团(工)委的建设,逐步形成街道团(工)委牵头,辖区内有关单位团组织共同参与,青年中心、志愿者组织等社区青少年社团为重要补充的,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团组织对社区青年的有效覆盖。

2、强化队伍建设,壮大工作力量。

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是做好社区共青团工作的保障。

要围绕选拔、培训、管理等环节,通过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程序,切实把政治合格、作风过硬、能力较强、在青年中有影响的优秀党团员充实到社区团的工作岗位上来,逐步建立一支以街道、社区团干部为核心,以青年中心、青少年社团的负责人和积极分子为骨干,以社区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共青团工作队伍。

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建立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

3、拓展工作内容,突出关键环节。

社区是新生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事物,适应社区的发展,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区共青团的工作领域。

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促进社区居民的互助,形成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的双向受益。

检验“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的标准就是“实现服务青年和服务青年两个便利化”,实现了这两个便利化,我们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就会上一个大的台阶。

三、要创新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方式社区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新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搬,这就要求各级团组织要按照xx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在工作思路上要创新,在工作方式上要创新,在自身建设上要创新”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的思想,建立创新机制,促进社区共青团工作持续发展。

1、要建立社会化运作机制。

团内的资源有限,社会的资源无穷。

要探索社区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规律,提高动员和整合社区内外资源的能力,为开展社区团组织工作提供有力的人、财、物的保证。

2、要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

要在继续深化已有品牌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承接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实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项目化运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要建立信息化运作机制。

通过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和社区青少年综合信息系统等方式,建立团组织与青少年的信息化联系和渠道;通过各类青少年工作网站加强各地团组织的信息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4、要建立专业化运作机制。

青年工作本质上属于社会工作范畴,要以科学的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共青团工作,用专业工作去解决青少年遇到的问题,在采用传统工作方式的同时,提高青少年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衷心祝愿我县社区共青团工作不断取得好成绩,实现新发展,为和谐郁南的建设做新的更大的贡献!篇章2:大一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作为一名初入大学的新生,在一学期为期五个月的学习生活结束后,我开始了自己大学生涯的第一个长假,顺利的买到回家的火车票,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不只是要完成象牙塔中的学习,在社会中的实践与磨练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一个月的长假中我要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

完成作业的第一个问题摆在了面前:要确定一个什么主题去实践?想到自己是学经济的,就一直考虑去了解了解自己县城的年财政收入以及民生方面的财政投入,就在我思前想后难以入手的时候,一件大事让我有了思路。

二零xx年元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时三十六分,邻省山西的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由于我们渭南市和山西省隔河相望,跨过一座黄河浮桥就到了山西境内,老家农村在山西打工的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数不胜数,再加上我们县城就有明显的震感,大家一时间都是忐忑不安,为那里的人们担心不已,了解到情况后才松了一口气。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实践主题,那就是“了解农村偏远地区的地震防护工作”。

说干就干,我整理了思路,开始了自己的假期实践。

一、上网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以及我国的地震带分布及近年来的特大地震灾害经从网上查找,我得知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以及火山喷发。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一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地震,如岩洞崩塌、大陨石冲击地面。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是极为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全球社会有着巨大影响。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① 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是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川、青海等省份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xx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海域6.7级地震xx年2月27日,琉球群岛7.2级地震二、收集资料,了解我们陕西地区的地震历史以及所处地震带的情况据我查找资料,历史记载的陕西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可能高达83万人,是近代来极其严重的大灾难。

还有13xx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

陕西最著名的就是汾渭地震带,。

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带。

三、走访县防震办公室,了解县上的地震防护工作都有哪些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的主要任务有:(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二)完善宏观地震异常观测点,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大力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三)要突出防御重点,消除地震灾害隐患,依法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

(四)积极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五)把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六)建立全面的防震减灾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实施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

四、做调查表,在县里及农村开展调查,调查人们对地震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为了了解人们对地震知识的了解,我自己设计打印了100份调查表,调查表如下:你了解地震的科学成因吗?你亲身经历过地震吗?你知道地震时哪里最安全吗?你是否知道地震受伤后的自我救护?你知道我们这里要求的房屋抗震指数至少是多少吗?你家附近是否有可以躲避的大广场?你家里是否有急救包、应急包?你是否知道自己居住的房屋抗震指数是多少?你是否参加过地震演练?如果传言有要大地震,你是否会惊慌失措哦、外出躲避?对调查结果分析后,我发现人们普遍不了解地震的科学成因以及科学防护,但是都知道一些简单的避震方法,比如看动物有无异常、在宽广地带躲避、不能跳楼等等。

由于我们县城的地理位置,大多数人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

而且反映出人们面对灾害,缺乏理性,容易轻信谣言,造成恐慌。

这就更说明了基层的地震防护宣传以及政府出面辟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五、参加县地震局的下乡宣传工作,向人民群众讲解地震知识,发放地震防护手册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办公室这段时间刚好正在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活动,我可以跟随他们一起去看看、实践实践。

我很高兴的参加了他们在年前举办的下乡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