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背景、模式、内容等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现状。

并从多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将传统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纷繁的生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

同时利用计算机获能够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能够说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现今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背景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这种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

在生物教学中,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

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1、计算机演播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但能够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够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

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能经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

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
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

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改进信息的转换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学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有的时空跨度大,难就难在这些知识信息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

而利用计算机,能够把这些信息经过转换变成光、电、磁等信号,并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

这种直观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化微观为宏观,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们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就能够实现。

利用计算机教学还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如:《光合作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

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

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

学生经过这个贴近她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

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2、网络查询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等。

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大的便利,每节课后都提供了多个与教学相关的网站,以利于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

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她们得到更新、准确的资源,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科学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用传统的“讲”,语言多么生动形象,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

如果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独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以高中生物教学中《神经兴奋的传导》一课为例,由于涉及到细胞内部微小结构的活动,而且与电化学内容相关,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学生在识记后容易遗忘,其重要原因是“突触”、“局部电流学说”、“兴奋的传递”、“兴奋的传导”等概念和知识属细胞或分子学水平,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到很“抽象“,许多老师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