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理论+实践课程/专业课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授课系(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学时(学分):64
执笔人签字:吴蕊审核人签字: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运输组织与管理》是一门物流管理的专业核心课,是物流管理的高年级专业课程。
《运输组织与管理》主要阐述运输学的基本理论,运输的五种方式及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内容和技能,为学习其他物流相关内容打下基础,另外,这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运输组织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严谨、认真、踏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能够适应物流行业工作操作时间;熟悉当地运输线路和运输市场供求信息;熟悉货物特性,具有货物配载和加固规划和设计能力;具有独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较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协助上级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概论》、《现代物流概论》;后续课程有:《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毕业综合实训》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组建并管理一家运输模拟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行动模式(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行动→检查评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反映出运输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结构(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全面要素(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知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设计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技能培养为根本,理论讲授力求以实用性为主,遵循“必须、够用”的方针,实训项目以一线运营管理人的实际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物流运输管理业务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使学生了解运输与物流的关系;熟悉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体系;掌握运输的概念和作用,熟练掌握铁路货物运输、公路货物运输、管道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等运输方式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和管理实务、业务流程,以及特殊货物运输实务、运输合同、运输质量与管理等内容。
方法能力:结合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实务讲解,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实务工作。
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制单、车辆调度管理、国际货代业务及物流运输整个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有关运输组织与管理的职业技能。
社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
物流运输是实现物体空间位移转换过程的必要环节,在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过程中,要侧重对学生连续性、均衡性、协调性的培养,为今后在运输组织管理环节中的统筹规划,合理调配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二)学习情境设计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条件
1.软硬件条件
校内要求配备相关的实训室,以课程相应的软件作支持,融教学与实训为一
体。
校外要求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做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工学结合、社会资源等。
网络资源建设,如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资源。
2.师资条件
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物流运输管理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能力、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等,以利于教学和课程的改革。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二)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参观为辅,模拟操作流程为依托。
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选用教材,以多媒体授课方式进行理论讲授,体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运输实务方面的部分内容,如提单的填制等,在教室使用提单模拟缮制,学生模拟运输的各关系方,学习、实践运输单据的流转过程;对于物流运输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可通过电子系统,模拟操作。
各种方式的运输实务可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整个业务流程。
(三)教材编写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采用适宜的最新版本的优秀教材——《运输作业与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该书从物流管理的基础出发,与运输管理理论相结合,并结合国内外物流行业的运作特点及先进模式,将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现代组织技术与物流实践相结合,为从事物流运输管理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
本书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突出实用性、案例新颖、教材的体例丰富等特点,十分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需要。
五、课程评价、考核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要求,采取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突破知识考核的瓶颈,充分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
(1)考核方式
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40%,期末考核60%,满分为100分。
具体安排如下:
期末考核为期末理论考试,总分100分。
过程考核分为出勤、课堂表现、个人书面作业、工作项目、运输与配送软件操作等,具体得分比例、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如下表: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项目及分数分配说明表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教辅材料:要力求接近实践,最好是来源于实践的案例与情境,并开发课程的习题、参考文献等内容,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2.实训指导书:格式正确、内容全面,且能具体写明对学生的各项要求。
3.软件环境:不断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的软件环境,引进一些与采购管理软件用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采购软件模拟条件。
4.硬件环境:希望能够加大对硬件实训内容的建设,例如尽快组建校内实训小超市,为学生提供校内亲身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环境条件。
5.信息技术: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例如网络、多媒体课件等,为学
生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
例如加大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把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视频、采购管理的相关前沿信息、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资料、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等都放到网上,充分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环境条件。
七、其他说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