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行为XX市第X中学高X(X)班参与学生:XXX,XXX,XXX,XXX,XXX,XXX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
消费是从来都有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地解放、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社会状况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产生了分化。
中学生作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观念也千差万别。
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将人们对子女的关切程度推向顶峰。
因此,人们对于子女的需求总是尽量满足,这也帮助了中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立的消费观念。
于是,泡网吧、首饰、电脑游戏、名牌……在很多中学生身上体现了出来,盲目攀比、挥霍无度等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而接踵而至。
不良的消费习惯其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它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我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调查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了解中学生们对于消费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针对所得的研究成果发出倡议,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我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人们重视中学生的消费问题,以引导中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逐步培养出良好的消费观念。
二、★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三、★访谈对象主要是在校初高中生四、★研究报告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每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行为。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小组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社会问卷调查。
光阴荏苒,浮华间我们已迈过十多个春秋。
即将加冠之际,我们这些无忧的消费者是否已足够成熟?我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否可以和这个纠结的社会接轨?为此,特设此问卷对这一主题进行调查。
全是选择题,不会给阁下带来太大的麻烦。
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此次调查,我们的调查因为有你的参与必能更彰显价值。
不胜感激。
性别:年龄:1、你有没有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钱?A、有B、没有2、你的月平均零用钱一般为:A、50 以下B、50-100 C、100-200 D、200 以上3、你的零用钱主要来源是:A 父母B、亲戚C、祖父母D、奖学金或稿费E、其他4、当家长不认同你想买的东西而不给你钱时,你会选择:A、向同学借钱B、减少其他消费C、向其他亲人要D、欺骗家长E、向家长据理力争,如果仍不认同就不买6、你的消费一般取决于:A、别人的购买倾向B、名牌C、时尚款式D、用途E、价位7、.你的消费理念或消费风格会受谁的影响A.父母,因为他们是过来人B.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比父母更了解我们需要什么C.同学或同龄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知道什么不让我落伍D.没有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8、你会选择外出吃饭剩饭打包吗?A、会B、不会9、你会拒绝消费一次性商品吗?A、会B、不会10.你经常购买的书籍:A.科技丛书B.报刊杂志C.辅导书D.漫画书E.文学著作F.武侠或言情小说11、你对名牌的看法是?A.不会因价格贵而不买B.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可以考虑C.没什么看法D.太贵不应该买12、你的消费理念或消费风格:()B、不会A.做好消费计划B.能省就省C.肆意挥霍D.看到适合的就买调查共发出了30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3 份,从结果看,男女生数目大致相同。
问卷涉及到的问题大致如下:Ⅰ、月收入及支出调查结果:Ⅱ、消费方式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一种调查对象,选择“做好消费计划”的人数都大约占总人数的一半,相差无几,而选择“能省就省”和“肆意挥霍”的数据比较分散,为了更加。
清晰地呈现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我们将相关内容制成了以上图表。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虽然选择“能省就省”的人较多,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肆意挥霍” ,这一现象在城市男生中尤为突出。
有趣的是,人们一向认为会因注重打扮而大手大脚的女生反而在调查中显示出了“精打细算”的特点,特别是城市女生,只有大约2个人选择了“肆意挥霍” ,而同样生活在城市的男生则“大方”得多,选择“肆意挥霍”的人约是女生的四倍。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农村的情形恰好与城市中反了过来,农村女生中肆意挥霍的人数不仅多于男生,更是多于城市女生!这说明,家庭环境并不一定就能决定人们的消费观念。
不过,从总体上看还是有更多的人支持节俭生活,而且相对而言农村学生更节俭一些,上表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这说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效果。
Ⅲ、消费方向以下是我们根据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整理出的表格:(注:读该表是可按照给出的例子进行——例如在第三列和第二行相交处的“28.5%”代表的是有28.3%的女生在学习方面花的钱占她们一个月全部支出的比例在0-25%之间。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将更多的钱花在了娱乐或其它方面,而女生则在饮食上花费了更多。
在引导中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时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间产生的传统美德不胜枚举,“勤俭节约”更是妇孺皆知,我们暂且不谈它的好处,但铺张浪费总是我们应当反对的。
尽管我们的调查发现只有5%的中学生处于“肆意挥霍”的状况,但这不能作为我们不重视这一问题的理由——我们必须想到,对于浪费来说,5%也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更何况还有17.5% 的人“说不清” ,也就是还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消费观念,急需我们引导呢?为了提出好的解决对策,我们小组仔细分析了这种消费观念产生的根源。
我们认为,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㈠主观因素:⒈高中生消费意识仍较差,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在意别人的看法。
吃、穿、用、行都讲究名牌,原因就是名牌漂亮,更显档次,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
⒉从众心理在作怪。
同学之间都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别人有,我也要”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别人有手机,我也要;别人有名牌鞋,我也要;别人吃的好,我也要……因而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状态。
⒊求异心理的影响。
现在面临着强大的学习压力,也许因为学习上的不如别人,心理产生了一种自卑感,想在别的方面寻找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是想要张显个性。
于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心态便对高中升的消费趋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㈡客观因素:⒈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改善了,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于是一些出手阔绰的“贵族”出现了,为了“面子”不惜付出高代价。
另一方面,人情消费也越来越重。
一些高中生过早地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向大人看齐,贵重物品的“礼尚往来”也造成了消费的错误观念。
⒉父母和长辈过分溺爱。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他们当成家里的“小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无论孩子的消费是否正当都予以满足。
有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有些学生的“压岁钱”多的数不胜数,父母、亲戚给了又给,而作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有钱花到没钱止,而可消费的方向相对而言又比较少,于是这部分“多余”的钱就用来买手机等高价格消费品。
这样就等于纵容了他们步入消费的误区。
⒊学校教育的不足。
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中各校成绩的竞争,满足高考需要,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度消费,不盲目消费、盲从消费,加强自身的理财观念。
养成一种勤俭节约的习惯。
2.作为父母对“爱孩子” 也还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3.学校方面也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在教育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生活习惯及品德的培养,要使同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那么,一个合理的消费观念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难道“能省救省”就是最好的吗?也不完全是,我们生在一个经济社会,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消费来满足我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我们“能省救省” ,不但无法满足我们正常的需求,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一个中学生首先应树立适度消费观。
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
花钱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
父母辛苦工作抚养孩子已属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有可没有的消费来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就是说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应过分追求。
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服,该买的就买,但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着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就很不合情理了。
中学生还要继承前人所倡导的生活准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其次,杜绝盲目消费、抵制不健康的消费内容也很重要。
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抵制盲目消费和不良消费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此。
在这个问题上,中学生最好多听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在修身、砺志、促学、健体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
五、★总结反思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学生们可以参与的社会活动的范围正日益扩大,学生消费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各种品牌,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消费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
有些同学,他们穿着所谓的流行新款服装,脚上穿着几百元的运动鞋……面对这些部分学生感到羡慕,然后纷纷效仿,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是想住那种追逐潮流时尚的感觉。
从有关资料上知道,我国目前中学生的消费人数高达7300 万,因此他们的消费趋势及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据初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每月零用钱人均为100 至300 多元,有甚至达到500 多元;而主要用于购买零食和文化用品的中学生约占了80%,其中男生乐于去运动场所和书店的占了50%,而30%至40%的女声加书签跳至底部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行为则热衷于书店和商店,读报方面,以晚报和电视节目报接触率高,25%左右的中学生其印象最深的广告则是自己喜欢的明星等。
长期以来,假期消费在学生生活中一直扮演看调剂品的角色,他被认为是文化生活的一种补充。
60%的中学生认为假期消费本来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恢复体力和放松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但在我们目前看来,多数区县城市中,因环境的局限,除少数学生能够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文娱,体育领域之外,大部分学生的假期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的小天地了被动的进行,如闲聊,闲玩,看电视等,另有相当于50%的中学生则沉浸在无所事事的消费之中,如打扑克,打电子游戏机等,还有50%的中学生则从事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