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著名古曲《阳关三叠》创作于唐代,是一首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琴歌,歌词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原诗为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阳关三叠》的歌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像《阳关三叠》一样的词曲,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著名诗词,在原诗上进行一定的改编,因此古代歌曲创作的主要特色就是诗词与乐曲能够完美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同时提高音乐与诗词的审美意蕴。
一、《阳关三叠》词乐简介1.王维与《送元二使安西》。
《阳关三叠》是诗人王维在渭城送一位姓元的朋友去安西,即兴所作的一首琴歌,词曲渗透着依依不舍的情感,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
原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犹如春水一般纯净,似清风绵绵拂面,落笔虽然朴素,但文思华美异常,惜别之情耐人寻味,情真意切[1]。
吟诵此诗,令人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某个春天的早晨,恰逢春雨蒙蒙,几间零落的客舍,掩映在鲜嫩碧绿的新柳之中,两位头戴纶巾、身着汉服的儒雅文人在此互相作揖,饮酒送别,抚琴送友的场景跃然纸上。
2.苏轼与《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词曲富有诗情画意,风格清幽隽永。
背诵苏轼在其《仇池笔记》中讲解的词曲新叠唱法。
歌词分三段,每段为一叠,因此称为《阳关三叠》。
将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叠唱三遍,第一段第一句前加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字,每叠都有变化和重复,曲调并不完全相同。
后来将其记谱为琴曲后增加了一些新词句,以此加强惜别的情感。
《阳关三叠》的歌词因此成为:“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
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
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
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
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2]二、《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1.举国崇尚诗词歌赋的社会背景。
(1)帝王对音乐的热爱。
唐玄宗在位的天宝年间,国势比较强盛,政治相对清明。
唐玄宗酷爱曲乐歌舞,唐明皇的音乐修养很高,他创作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唐明皇亲自在皇宫建立梨园,将教坊进行扩充。
并亲自主持参加选拔乐工,指导乐工进行词曲训教和习舞演唱,据相关史料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3]唐玄宗创立了梨园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戏曲专业学校。
梨园弟子多为天子门生。
唐玄宗还专门挑选了30多个15岁以下的青少年,设立梨园小部,使其得到专业的歌舞训练。
(2)大批音乐人才的涌现。
盛唐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地区,聚集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的音乐人才。
一大批精通诗词和乐舞的精英人物汇聚在这位我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家皇帝身边,例如著名诗人杜甫、李白、贺知章、白居易、王维,唐代著名音乐家以李龟年为首的李家三兄弟、宫廷舞蹈家杨玉环、跳《惊鸿舞》的江采苹、剑舞专家公孙大娘、善跳《凌波舞》的谢阿蛮等,尤其是号称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可谓色艺双绝,被唐玄宗视为知音,深受其宠爱,恩泽惠及杨氏一门,因此在白居易所作的《长恨歌》中才出现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样的描述[4]。
唐玄宗这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君王为中国音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安史之乱的重要反叛头目安禄山也是一位十分善于舞蹈的人,相传其可以站在球上旋转如风。
2.精通诗词歌赋的创作者。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在诗词上具有惊人的天赋,书法中擅长草书和隶书,对于丝竹音律的修养也十分高,并且擅长绘画。
进士及第,曾担任朝廷大乐丞,可见其音乐修养之高,官至尚书右丞。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是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王维堪称擅长乐、诗、画的天才,他所有的雅志仙风,注定其性格上的潇洒不拘与超凡脱俗。
他所作的诗歌有的雄浑华美,有的秀丽清雅。
在唐代这个诗词歌赋人才辈出的时代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维常与被称为“乐圣”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相互交流,切磋曲乐,激发其创作灵感,使其有许多佳作传世,一时在市井朝野中传唱。
只有如此诗词全才能创作出《阳关三叠》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
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经过宋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重新解释其叠唱法,从而形成《阳关三叠》的词。
三、《阳关三叠》的审美意蕴1.演奏时的音乐意蕴。
音乐是用其音响效果来塑造审美意境的。
对于音乐表现而言,意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音乐有三种意境,即真实意境、幻想意境和虚拟意境。
真实意境真切,能直接从乐曲中体验,幻想意境无拘无束,令听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拟意境依心。
(1)真实意境。
真实意境,是我们从音符中能直接感受到真切实在的境界。
在优秀的作品中,人们能从演奏者的音符中直观感受演奏者所描绘的真真切切的境界,使人们的情感与情景交融在一起。
《阳关三叠》这首古曲中所描绘的伤感的离别之情能使任何一个听见这首曲子的人听到离别的哀伤。
清晨春雨的淅淅沥沥,碧绿的柳枝随风翻飞,古人临别的嘱咐,描绘得具体而贴切,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寄予的情感感人肺腑,古曲中描绘的真实外景从侧面烘托友人临别时多古曲《阳关三叠》创作于盛唐时期,是古曲中的名篇,在我国音乐史上地位很高。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并将词与曲结合起来,从古诗的韵味和演奏时的音乐意境探讨了其审美意蕴。
古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意蕴浅析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审美意蕴□西华大学李巍毛正强摘要关键词SHILIAOYANJIU9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少心酸。
真实意境犹如在眼前,似乎是演奏者将一幅充满离别的画面放在听者的眼前,这样哀伤的音乐,这样清晰描绘的诗歌,能给人直观真切的感受。
(2)幻想意境。
幻想意境要求欣赏者的思绪能够透过乐曲韵律,展开无尽的想象,从而达到一种能够感知却又无法言传的境界。
幻想意境随着欣赏者的思绪而驰骋,从而达到情通万里[5]。
《阳关三叠》中主要描绘的离别之情,世上无数人们为之伤感流泪,多少诗人为此赋诗填词,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赠别》有“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表达哀怨离别之情的诗词歌赋可谓数不胜数。
《阳关三叠》中所描绘的意境萧瑟而凄楚,整首古曲中弥漫着“别离”的意境,无穷的幻想已经为悲凉的琴曲又增加了些许伤感,更加调动欣赏者离别的心绪,使心绪与乐曲表达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3)虚拟意境。
虚拟意境是欣赏者在欣赏乐曲时无法用语言准确描绘自身感觉的境界。
音乐中的虚拟意境,能使欣赏者进入到一种佛家禅定时的“何处惹尘埃”妙不可言的境界。
虚拟意境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中随处可见,但是只有欣赏者用心倾听与弦产生共鸣,才能体验到音乐的虚拟意境。
在《阳关三叠》中,离愁别绪虽然能让人很容易就感受到,但是如果能用心聆听,切实去感受,才会使欣赏者听后不觉泪流满面,备感伤感悲恸。
2.古诗韵味中的审美意蕴。
《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前四后三的七言格律诗,每小句前四个字为动词或者名词,例如诗中的“渭城朝雨”、“西出阳关”,句子的后面三个字大多是形容词,如“浥轻尘”、“柳色新”等。
其节奏形式为前紧后疏,歌词的构成独具一格,可见诗句抒情的重点在后面三个字。
从诗中所用字音的声调上来看,第一和第四的韵脚“尘”和“人”都是上扬声调,这个声调使原本比较沉闷和忧郁的感情基调加上了激昂洒脱的气氛。
《阳关三叠》谱曲的旋律波动和所作歌词本身与内容环境、意境、韵律和情感状态等各种因素融为一体。
王维所作的这首离别诗巧妙地运用时空转换来营造感人至深而又耐人寻味的离别情景,其艺术感染力很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审美意境极高。
古曲《阳关三叠》的歌词和旋律结合十分完美,从中可以令人们深刻感受其独特的含蓄美、古典美、内在美和严谨美。
古曲旋律优美哀伤与歌词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及主人公情感状态相互契合,融为一体,可谓是浑然天成。
古曲《阳关三叠》作为中华民族的音乐精髓,一直被人们传唱至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歌曲创作是根据王维著名诗作《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叠唱三次而形成《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创作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的时期———唐朝,唐玄宗所在位的时代举国崇尚歌舞,涌现了一大批在诗词歌赋方面具有极高成就的诗人和音乐家。
创作者王维精通诗词、音乐与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因此才会成就这一令人千古传诵的佳篇。
《阳关三叠》具有极高的审美意蕴,其歌词、韵律结合完美,是我国古曲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1]陈秉义.关于渭城曲在唐宋时期产生和流传的情况及其研究[J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3).[2]朱旋.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阳关三叠》之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0,(5).[3]胡雪丽.古曲《阳关三叠》考[J ].艺林漫画,2006(5).[4]刘进军.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流传[J ].艺术散文,2009,153(8).[5]吴晓韬.浅析钢琴曲《阳关三叠》中的诗词与古曲意境[J ].音乐天地,2009(1).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在河西的精锐悉数内调平叛,吐蕃乘虚而入,自东向西逐步蚕食河西走廊诸州。
河西居民被迫向西逃亡,位于走廊西端的敦煌一度成为他们的目的地。
然而,随着吐蕃大军的日益逼近,敦煌变得不再安全,大量敦煌居民也开始加入逃亡的队伍,向西逃往相对安全的伊、西、庭州。
敦煌陷落以后,河西地区的战争基本结束,但敦煌的人口流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在吐蕃统治初期,敦煌的人口变化又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逃亡人口的回归;二是部分人口的东去;三是军事人口的减少;四是吐蕃移民的到来。
一、逃亡人口的回归敦煌陷蕃后,吐蕃基本上遵守了双方达成的盟约,就像S.1438号《吐蕃占领时期沙州守官某等请求出家状等稿》[1]中所载“伏赖宰相守信,使无涂炭之忧;大国好生,庶免垒囚之苦”。
敦煌的居民没有受到大规模的杀戮或流散,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和平和发展时期,那些逃亡在外的人们也开始陆续回到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