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1.呕利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

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

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

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

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

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

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

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

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

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

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

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

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水心病(冠心病)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

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

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0一31)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

”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补述]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

”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的“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大有干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本方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痰作咳,则减去白术而加薏米;若见惊悸不安的,可加龙骨、牡蛎。

4. 麻杏甘石汤咳喘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

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

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

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

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21》按语: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

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

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

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

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

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

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

5. 栀子厚朴汤烦满(神经宫能症)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l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

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

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

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皖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

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处方: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

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末全解之症。

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场,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47)按语:本案以心烦懊依,脘腹胀满为主要表现,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

虽腹满,但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实证,犹为无形邪热之郁结,非阳明可下之证。

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6.桂枝二越婢一汤刘渡舟医案:刘某某,女,10岁。

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末愈。

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

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此乃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之轻证。

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3克,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3克,大枣4个,石膏6克,炙甘草3克,玉竹3克。

共服2剂,得微汗出而解。

按语:本案发热恶寒,一日数发,表示太阳之邪未解;舌质红,反映表邪有入化热趋势。

脉本应浮紧而反无力,这是寒邪欲离肌表之征,即原文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所以治疗不用单纯辛温的麻佳合方,而用桂二越一汤另加玉竹以解表清里,生津养液为治。

[补述]关于本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一句,不少注家认为这是“亡阳”之象,所以将本条经文截为两段,“把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接于“热多寒少”句下,笔者认为此说不要。

这里的“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对而言,脉由浮紧转为微弱,表示表邪欲罢而有入里化热趋势,而非亡阳证之脉微欲绝。

所以这里的“无阳”.即是指邪气欲离于表而言,正如成无己所说:“表证罢为无阳。

”邪气有离表入里化热之势,故不可单纯用麻桂发汗,而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兼清其里。

见呕吐。

治当清宣郁热为大法,用栀子豉汤为主7.、桂枝二麻黄一汤刘渡舟医案:刘某某,女,12岁。

初春感受风寒邪气,头痛发热,家人自购“平热散”,服药后汗出较多,随后发热消退。

但第二天发热恶寒如疟疾之发作,上午一次,下午二次。

脉浮略数,舌苔薄白而润。

究其原因,属于发汗太过,在表之邪气反而稽留不解,当用桂枝二麻黄一场小汗之法治疗。

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5克,大枣3枚,麻黄3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1剂。

药后得微汗出而解。

(《经方临证指南》l 993:19)按语:大凡先发热而后恶寒,或发热恶寒同时并存,寒热一天发作两次或数次,如疟状,大多属于太阳病变,多由表证发汗太过,损伤营卫,而邪气又得不到彻解所致,此类病证,或用桂麻各半,或用桂二麻一,效果理想。

8.小青龙汤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补述]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9.大青龙汤(溢饮)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

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

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