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环境现状调查内容表
4农业生态调查:
4.1调查工程建设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工程采取的农业保护措施及其效果。
4.2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比,列表说明工程实际占地和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和耕地,明确占地性质、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置、占地面积、用途、采取的恢复措施和恢复效果。说明工程影响区域内对水利设施、农业灌溉系统采取的保护措施。
4.3调查工程对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沙化、沼泽化的影响,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6.1景观影响调查。6.2局地气候影响调查。6.3环境地质调查。
1生态保护目标调查:重点调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等的分布状况,调查应包括项目实施前已有的生态保护目标和项目实施后新确定的生态保护目标。应明确保护目标的保护区级别、保护物种及保护范围及其与工程影响范围的相对位置关系,收集比例适宜的保护目标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图、保护区边界和功能分区图,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图等。
6.1景观影响调查。
重点调查建设项目对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影响,特别是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分析工程与景观的协调性,调查工程景观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有效性,并针对存在的不协调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6.2局地气候影响调查。重点调查水库库区和下游河道减水、脱水河段的局地气候的变化。一般采取收集资料的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湿度、雾日、无霜期等。分析局地气候变化对河谷生态的影响,调查减缓对策措施的落实和有效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补救措施建议。
4)工程防护和水土流失:包括主体工程和取、弃土(渣)场所采取的防护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及实施效果等。
5)绿化工程:包括绿化方案、绿化面积、绿化投资、绿化植物的种类、数量、重点区域(包括互通立交、边坡、取、弃土(渣)场、服务区、收费站、管理处等)景观绿化、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率等。
6)河流水系、水利设施:公路用地范围内扰动的河流水系、水利设施分布状况及相应的防护措施等。
5.2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水土流失调查,可以比对项目建设前水土流失背景状况,对工程施工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弃渣、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和造成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流失总量及危害的情况进行分析。
5.3调查主要采取资料收集的方法。先期完成了水土保持验收工作的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调查可引用其验收结果。
6其他环境影响调查
2)调查工程对项目影响区域内河流、水利设施的影响
4.水土流失影响调查
1)列表说明工程土石方量和利用平衡,取弃土场等临时工程占地位置、原土地类型、
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恢复效果,采取的护坡、排水、防洪、绿化工程等。
2)分析采取工程、植物和管理措施后,公路建设对沿线水土保持的影响。根据公路建设前水土流失原始状况,对工程施工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弃渣、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和造成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流失总量及危害的情况进行分析。
10)上述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
HJ 552-2010
1.自然环境概况:1)调查公路沿线区域内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包括区域气象气候因素、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和性质、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地方特有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等。2)调查公路所在区域内的生态敏感目标的历史和现状情况等,并应对不良地质状况做出必要说明。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
HJ 552-2010
主要生态调查指标:
1)永久占地:包括占地类型、占地面积,重点是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数量等。
2)临时占地:包括便道、站场、施工营地等的数量、恢复措施和恢复效果等。
3)取、弃土(渣)场:包括取、弃土(渣)场的位置、占地面积、占地类型、土石方数量、与公路的距离、采取的恢复措施及恢复效果;说明实际设置的取、弃土(渣)场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确定的取、弃土(渣)场的变化情况及合理性。
2.一般生态影响调查
1)根据工程建设前后影响区域内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地方特有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查工程建设对上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否产生影响,分析保护措施的效果及有效性。
2)结合公路绿化工程及重点区域景观绿化情况,分析公路用地范围内植被类型、数量、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3)分析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遗产地、地质剖面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并提供工程与敏感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必要时提供图片辅助说明调查分析结果。
6.3环境地质调查。重点调查水库蓄水后可能造成的塌岸、滑坡和诱发地震对生态的影响,分析影响程度,调查采取的减缓措施和处理方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影响及防范提出建议。
注意水利水电验收还要进行:
1.水文、泥沙情势影响调查
2.社会环境影响调查
1)移民搬迁安置影响调查.2)文物古迹影响调查.3)人群健康影响调查
7)其他生态指标:每公里平均土石方量、公路工程特有的生态保护措施等。
8)调查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类型、数量、去向以及处置方式。
生态背景或本底值:
以项目所在地及区域生态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参照指标,如重要生态敏感目标分布、重要生物物种和资源的分布、植被覆盖率与生物量、土壤背景值、水土流失本底值等.
4.4分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对区域内农业生态的影响。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HJ464-2009(续)
5水土流失影响调查
5.1调查内容包括: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背景状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水土流失状况、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等。水土流失背景状况调查重点为工程影响区域内原土地类型、水土流失成因、类型,流失量等;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水土流失调查重点为工程占地、料场和碴场的分布、土石方量调运情况、新增水土流失量及工程对水土保持设施的影响等;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调查重点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状况、水土资源保护状况、生态恢复效果等。
4)分析公路主体工程和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站场、便道在施工期及试运营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5)公路工程建设及运营造成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变化时,应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减免、补偿措施的落实情况,分析减免、补偿措施的有效性。
6)分析公路建设对所涉及的生态敏感区生态完整性的影响。
生态影响调查内容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394—2007
1)工程沿线生态状况,珍稀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和分布状况、鱼类三场分布等。
2)工程占地情况调查,包括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列表说明占地位置、用途、类型、面积、取弃土量(取弃土场)及生态恢复情况等。
3)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类型,所采取的水土保持、绿化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各生态系统环境现状调查内容表(石油天然气导则)
验收规范对比表1
生态验收调查指标(对比表2)
生态验收调查指标
规范名称
建设项目涉及的指标
具体的生态指标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394—2007
工程基本特征、占地(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数量、土石方量、防护工程量、绿化工程量等。
野生动植物生境现状、种类、分布、数量、优势物种、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的种类与分布等;土壤类型、理化性质、性状与质量、受外环境影响(淋溶、侵蚀)状况、污染水平及水土流失状况等;水资源量与水资源的分配(包括生态用水量)、水生生态因子;生态保护、恢复、补偿、重建措施等。
5)工程影响区域内植被类型、数量、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6)工程影响区域内不良地质地段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防护措施。
7)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利设施、农业灌溉系统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保护措施。
8)建设项目建设及运行改变周围水系情况时,应做水文情势调查,必要时须进行水生生态调查。
9)如需进行植物样方、水生生态、土壤调查,应明确调查范围、位置、因子、频次,并提供调查点位图。
3)调查公路主体工程及临时工程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防护效果;调查公路用地范围内滑坡、崩塌、沉陷、软土路基等不良地质路段的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防护措施,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HJ464-2009
1生态保护目标调查2陆生生态调查3水生生态调查4农业生态调查5水土流失影响调查6其他环境影响调查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HJ464-2009
野生动植物生境、种类、分布、数量、优势物种;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的种类与分布等;水生生物生境、种类、种群数量、优势种等;生态保护、恢复、补偿、重建措施等。
验收规范调查重点(对比表3)
验收规范生态影响调查内容(对比表4)
规范名称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
HJ 552-2010(续)
3.农业生态影响调查
1)列表说明工程占地的情况,包括占地类型、占地面积、位置、采取的恢复措施和恢复效果,分析公路占地对沿线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减少占地措施,分析建设项目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后,对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4)工程影响区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等生态敏感目标和人文景观的分布状况,明确其与工程影响范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护区级别、保护物种及保护范围等。提供适当比例的保护区位置图,注明工程相对位置、保护区位置和边界。
2.陆生生态调查内容:
调查工程占地对陆生生态的影响。占地包括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重点调查占地位置、面积、类型、用途;调查影响区域内植被类型、数量、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动植物种类、保护级别、分布状况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分析工程占地对生态的影响,占地的生态恢复情况等。
3.水生生态调查内容:水生生物的种类、保护级别、生活习性、分布状况及生境,应重点调查对珍稀保护鱼类、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渔业资源的变化;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三场”分布的变化。水生生态调查分析重点对珍稀濒危、特有和保护性物种的影响;对鱼类“三场”、渔业资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