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灸及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11-29T15:18:13.4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廖莎[导读]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周围性面神经炎。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目的:浅析艾灸疗法与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措施,以期更好指导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及艾灸治疗;方法:以艾灸、中医护理治疗面瘫患者40例。
结果:针刺基础上艾灸在周围性面瘫的应用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于面瘫患者表情肌功能的恢复。
结论:周围性面瘫艾灸配合中医护理指导,疗效确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艾灸;中医护理;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由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神经疾病,从而引起其支配的面肌运动和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不能邹眉、闭目鼓腮等。
目前临床上可根据神经损伤部位的不同将PFP分为三类:鼓索以下部位受损为单纯性面神经炎,面神经管中鼓索和镫骨肌神经神经受损为贝尔氏面瘫,膝状神经节及浅岩大神经受损为亨特氏面瘫,其中临床以贝尔氏面瘫最常见【1】。
据统计显示,我国周围性面瘫年发病率为26-34/10万,患病率为258/10万【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面瘫的患病率也逐步上升,因此如何提高PFP的疗效也成为了临床的一个热点问题。
自古以来,中医艾灸疗法对PFP治疗方法多样,而作为一名护理人员,笔者探索将护理特色与艾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我科2015年6月~2016年4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1岁。
诊断标准【1】:根据2010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擁的诊断标准制定如下:①急性起病;②患侧口角歪斜、流诞、讲话漏风、吹口哨或发笑时尤为明显;③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曰哨等动作;④闭目时出现Bell现象;⑤鼓腮和吹口哨漏气;⑥颊肌雍疾时可使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侧之间;注:至少需要具备以上表现中的3项,但必须具备其中①-③项。
1.2 材料药艾条:苏州东方艾绒厂生产;药品:甲钴胺片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口服甲钴胺营养神经观察组:常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使用面神经House-Brckmann量表评价治疗前后面部功能变化情况。
痊愈:符合H-B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表情肌运动时左右两侧对称。
显效:符合H-BI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完全基本消失,外观静态时左右对称,仅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鼓腮、皱眉患侧较差。
有效:符合H-BIV级标准,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无效:符合H-BV级标准,症状体征无改变。
1.5 疗效评定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定。
1.6 观察时间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和量表评估。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后两组间House-Brckmann量表分级比较,经过卡方检验,P=0.013,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基础上艾灸在周围性面瘫的应用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于面瘫患者表情肌功能的回复。
3 讨论3.1面瘫的中医概述3.1.1病名对于面瘫的病名,祖国医学众多文献中提法不同。
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了“吊线风”的名称,而首次出现“面瘫”这一直接叙述是在清代《针灸集成》中。
3.1.2病因病机面瘫的病因病机多从外感、内伤两方面入手讨论。
传统认为,风寒、风热外邪侵袭手足阳经,或经络空虚是引起面瘫的原因,其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气血不足为病之本,风痰淤血为病之标。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而头为诸阳之会,故伤于风邪者,头面先受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呙僻”,强调了风邪为致病首要原因。
而风邪为百病之长,易夹杂寒、热之邪而侵袭人体致病,《灵枢.经筋》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认为风寒、风热侵袭面颊部经筋,以致经气运行不畅,经筋失养,收缩无力,遂发为本病。
李东垣又指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认为面瘫乃患者自身气血亏虚致病,清代林佩琴说“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认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面肌瘫痪失用,以上说法均认为气血不足是面瘫的致病根源。
总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平素体虚,卫外不固,一旦遇到外邪侵袭面部经筋,则气血失调,经筋失养,发为面瘫。
正如金匮要略所言“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3.2艾灸治疗面瘫的相关临床应用3.2.1艾灸治疗的古代及现代应用艾灸是指利用艾叶等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助其温热性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由于灸法对患处产生温热性的刺激,因此其尤擅长于治疗虚寒病证。
艾灸操作简便,宜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因此被广泛运用。
在PFP的治疗中,艾灸能借助其渗透作用,直达病变部位,通过腧穴将其温通助阳属性传输至五脏六腑,以此调节经络,使气血通畅,阴阳调和。
《灸经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其中有对面瘫治疗的描述如下:“哇鼻邹眼,当灸发际,灸耳上关,灸口勿,灸颊车髓孔,灸手阳明,灸五处,效……”。
《针灸资生经.卷四》有“口眼斜、听会、颊车、地仓、向右者灸左,左灸右,艾炷如麦粒大,各灸二七壮”的记录。
现代也有众多医家运用艾灸法治疗面瘫。
彭建等人运用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38 例,病程最长1周,最短1天,多数在发病1周内就诊。
取穴:患侧的颊车、地仓、迎香、合谷、太冲。
如有露睛、流泪加阳谷,耳后疼痛加翳风。
在所选穴位上放一块约 1 mm 厚的生姜片,然后点燃艾条,在生姜片上温灸,在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下轮流温灸各个穴位,大约 15 min 1 次,1 日 2 次。
治疗结果:痊愈 23 例,占 60.53%;有效 l5 例占 39.47%。
总有效率 100%。
【3】沈美兰等人运用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21例,病程均在2个月以上,其中最长者5年,取阳白、颊车、地仓、迎香,均取患侧。
将鲜姜切成直径约为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再将细艾绒搓成直径约1.5cm,高1.5cm的圆锥形艾炷,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先将姜片置于阳白穴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姜易炷施灸,每穴3壮,至局部温热潮红。
治疗最长的为6个疗程,最短的为 2个疗程。
痊愈5例,占23.8%;好转14例,占66.7%,无效2例,占9. 5%【4】。
何克强等运用足三里治疗周围性面瘫96例,病程最长25天,最短1天,将灸条点燃,插入灸盒,固定在双侧足三里穴上悬灸,以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为宜,保持 30min,每日 1 次,配合按摩,痊愈91例,显效5例【5】。
周立武用灸法治疗婴幼儿面瘫60例,年龄1岁7个月至5岁3个月,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
术者点燃艾条的一端,沿患侧面神经5个分支走行方向,距皮肤约一寸往返熏灸,以使患儿局部有温热和舒适感为度。
温和灸之后,重点在患侧翳风、下关、地仓、阳白、四白、迎香、双侧合谷和足三里等穴行雀啄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痊愈50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1例【6】。
此外,还有使用管灸载艾入耳以灸的方法。
袁志太等隔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30天。
取5cm长,直径约0.6cm的苇管一段,一端用到削成半个鸭嘴形,取白花蛇舌草20g用细纱布包好,放入大口容器内,用开水30ml浸泡30min,然后将苇管放入细纱布包下面,2小时应用。
用时将苇管齐端对准外耳道,用艾绒做成黄豆粒大小的艾柱,放在苇管鸭嘴形的一端上,用线香点燃艾柱,泻法则用嘴轻轻吹,方向对着外耳道,补法让艾柱自行燃尽,使耳内有温热感为宜,艾柱燃灭为一壮,每次5至9壮,每天1次,10次一疗程,其中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4你,无效0例【7】。
李宁等用管灸治疗贝尔氏面瘫50例,其中损伤定为Ⅱ级1例 ,Ⅲ级13例,Ⅳ级6例,Ⅴ级18例,Ⅵ级2例.将筒管状(由普通纸张卷成长6一7cm,直径约0.5cm左右的管状)灸器,一端插入外耳道内,将点燃的艾灸对准另一端口熏灸,每次熏灸10分钟左右,始终以患者耳内感温暖舒适为准,其中痊愈44例【8】。
3.2.2关于面瘫禁灸的相关学术思想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医家【9】曾提出过治疗面瘫不能用灸法的思想,概皆源于《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所云:“至于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人之受病因多,而我之施灸宜别,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岂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不审其地而并灸之,岂能免失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10】”。
在正常情况下,头面部阳气浓厚,又肌肉浅薄,却非灸法所宜,但面瘫时脉络空虚,风寒侵袭,阳气被遏阻,治疗当温通经脉,祛风散寒,因此施灸可鼓舞面部阳气,祛邪外出。
综上所述,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确有疗效,可以在临床中使用。
3.3护理措施在面瘫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面瘫患者多起病急,且患者面容改变、言语障碍,可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护理人员需有针对性、有预防性的向患者做好本病病因、发展过程及预后相关因素宣教,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能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使预后达到最佳。
3.3.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流通,舒适安静,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
3.3.2面部护理嘱患者每日用温水敷脸约5min,然后自我按摩,宜轻柔,力量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顺面部肌肉走形方向按摩,按揉睛明、阳白、太阳、四白、下关、颊车、翳风、地仓、迎香各1min,教会患者自行做抬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训练等动作。
外出时叮嘱患者戴口罩,避免面部及耳后部继续感受风邪,加重病情,使病情缠绵难愈。
3.3.3眼部护理患者因眼睑长期不能闭合易,角膜暴露在外易造成感染,因此要加强眼部护理,注意用眼卫生,勿用脏手帕擦眼泪,必要时给予滴眼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