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第16卷 第2期 2014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2 Feb .,2014周围性面瘫是我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又叫面神经麻痹,主要是因为颈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导致患者面神经受压或神经本身的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神经损害,进而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主要有不能皱眉、鼓腮和露齿等面部动作或幅度减小,患侧或双侧面部麻痹、单侧额纹与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口眼歪斜、闭目不紧或露睛、眼裂变宽等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由外感风寒来侵袭面部经络,经络阻滞,经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为病[1-2]。
现阶段,西医主要以皮质类固醇、B 族维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治疗,但因应用激素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接受。
对于中医,采用针药并用的治疗方式,效果显著。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恩龙教授在2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见解。
王教授认为,周围性面瘫应针药结合论治,临床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
现总结王教授周围性面瘫应针药并用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王老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此病近年来有明显提高趋势。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和免疫学说[3]。
此病属“中经络”范围,主要因素体虚弱,劳作过度,风寒或风湿侵袭,睡眠不足,气血空虚,卫外不固,导致经气阻滞、经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致。
此病以正虚为本,风、毒邪痹阻为标,临床以风寒、风热之邪侵袭多见。
2 辨证论治2.1 疾病分期王老师依据此病病程长短将此病分为3期,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
病变1~7 d 病情未稳定者为急性期,证见:患侧耳后疼痛、耳突部压痛、面部麻木、闭目不合、口角歪斜、额纹变浅等症候,此期由于急性期,病情可能进一步加重,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可能性大,必须向患者交代病情;7~25 d 为静止期,此时邪气减少,患侧阳明、少阳经脉趋于稳定,此时患者以舌紫黯、脉细涩为多见,面瘫症状趋于好转,为治疗的最佳时期;病发25 d 后为恢复期,此时因机体正气亏虚,不能驱邪外出,正邪博弈,耗气伤阴,气血阻滞,脉络不通,除以面瘫为主外,还可见胃纳不佳、自汗耳鸣等气血不足症候。
因该病在不同时期病邪所在不同,临床应分型、分期治疗,才可事半功倍。
2.2 中药治疗2.2.1 急性期中医有“风善行而数变”,故病起之初以祛风为主,辅以活血通络。
祛风要明辨寒热,因季节、地域、生活习性不同而感邪亦不同,临床上分为风寒、风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葛云龙1,指导:王恩龙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周围性面瘫是我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配合中药是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临床中已被广泛推广及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恩龙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面瘫的病因又将其分为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下面笔者将从面瘫的病因病机、面瘫的分型及针灸和中药等方面介绍王老师对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经验;中医药;针灸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1- 0154- 03收稿日期:2013-06-24作者简介:葛云龙(1989-),男,辽宁彰武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王恩龙(1969-),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
E-mail :Pat999@。
TCM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GE Yunlong 1,Advisor :WANG Enlong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 clinical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is one of the ways to treat the disease,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with good results. After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professor WANG Enlong divides the causes into development period,rest period,and recovery period.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acial paralysis,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spects such as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on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2.05416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热、风湿三个症型。
(1)风寒证,必有面部受凉病史,风寒阻遏卫表,经脉凝滞,寒凝气滞。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色苍白,嗜睡,头背寒冷无汗,颈项不适,舌淡、苔白,脉浮紧为主,治应疏风散寒、温经通络,以荆防败毒散合牵正散为主,用荆芥、防风、白附子、白芍、白芷、蜈蚣、全蝎、僵蝎、葛根、甘草为君药,随其症状而加减臣药。
诸药相合,邪去正复,经络得养,祛寒通络,面瘫而愈。
(2)风热证,病起多继发于热病后期,热毒侵袭经络,经络受邪,发而为病。
临床以继发于热病后期,口眼歪斜,麻木,面目胀痛,头疼,及颈部面部灼热,耳后疼痛,大便干,小便黄,口干渴,舌红、黄或苔薄黄,脉浮为主。
治应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以银翘散配牵正散为主,药用:金银花、连翘、栀子、淡豆豉、浮萍、蝉蜕、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芍、当归、川芎、防风为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消失,邪去正生。
(3)风湿证,多因患者平日嗜酒,多食生冷或就居湿地,湿浊内蕴,外感风邪,痹阻经脉发而为病。
主要以口眼歪斜,目胀痛,口流涎,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倦怠嗜睡,头晕胸闷,苔白厚腻,脉濡缓为主。
应祛风化湿、通络活经,以羌活胜湿汤和牵正散配伍,药用羌活、苍术、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甘草等。
2.2.2 静止期此期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已过急性期,故正气有所恢复,与邪气开始抗争,此期根据患者临床症型配合相应的补气、养血、调理脾胃方药使患者正气恢复,邪气自然去除。
临床可以分为气血亏虚和脾胃虚弱型。
(1)气血亏虚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久病必伤气血,气血亏虚则无法驱邪外出,故以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为主。
主要症状:口歪眼邪,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舌质淡,脉细无力。
方用八珍汤和牵正散加减,药用: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附子、僵蚕、全蝎等。
气血得养,正气自生,邪气自去,经络而通。
(2)脾胃虚弱型:病久必有气机阻滞,饮食失调,导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筋脉失于濡养,应以调理脾胃、祛风通络为主,症状有口歪眼斜,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颤动,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困倦少食,饮食乏味,舌淡,脉细弱。
方用补中益气汤和牵正散加减,药用:白附子、僵蚕、全蝎、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筋脉得养,经络自通。
2.2.3 恢复期病久多虚,以气虚、阳虚、肝肾阴虚多见,治疗时应佐补气、补阳补肝肾之药。
在以祛风通络为主的药的基础上,气血虚明显者加黄芪、当归以养血补气,肝肾亏虚者加杜仲、枸杞、熟地、龟板、鳖甲等,阳虚者加用附子、桂枝等温阳化气之药。
病变时间达到半年以上未愈者,常称为顽固性面瘫,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中脉络,面部气血不和而痹阻,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4]。
二方互相配伍,相得益彰,临床效果显著。
2.3针灸治疗2.3.1 急性期《内经》云:“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针灸治疗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面口合谷收”的原则,从经络循行来看,手阳明经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环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接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交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环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5]。
此期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
患者发病急,治法以行气活血为主,调理面部的经络之气,促近局部气血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针灸治疗应浅刺。
取穴为地仓、颊车、迎香、水沟、承浆、大迎、阳白、合谷、攒竹为主,风寒配风池,风热配曲池,风湿加用地机等足太阴脾经穴位,乳突部疼痛加翳风。
2.3.2 静止期病程在7~25 d,此期为治疗最佳时机,此期正气开始恢复,与邪气博弈,配合针灸治疗可起到更佳效果,主穴以翳风、水沟、地仓、颊车、迎香、鱼白等为主,配合患者证型在取相应的穴位,气血亏虚加用血海、地机、阴陵泉、足三里等补益气血的穴位,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中脘、阳陵泉、丰隆等。
针刺方法:牵正要强刺激;患侧配穴针刺要由深变浅,刺激量应逐渐变小,不应再深刺、透刺,并用维生素B12给予相应穴位注射,起到不错的疗效。
2.3.3 恢复期可根据“病浅刺浅,病深刺深”的原理,及病变部位适当增加,仍循经远处取穴。
给予患者穴位深刺的同时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可片面追求速效而给予强刺激,以免导致面神经痉挛或“倒错现象”。
考虑到“久病必虚”,此期的治疗要点是:补泻兼施,补法为主,应用补法以达到扶正祛邪、温养激活经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