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现有 18.6g NaOH 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A.9.2 g B.6.9 g C.4.6 g D.2.3 g2.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3.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4.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5.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6.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H ②Fe2+③Cu ④P2O5⑤Fe3+⑥NaCl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7.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B.C.D.8.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C.④是一种阴离子D.②容易得到电子9.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B.C.D.1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11.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2.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A B C DA.A B.B C.C D.D13.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A.A B.B C.C D.D14.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1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A.B.C.D.16.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A.H2S B.S C.SO2 D.H2SO317.民间常用川乌、草乌泡制药酒。
川乌、草乌含有少量有毒物质乌头碱(化学式为C34H47NO11),药酒使用不当会造成中毒。
下列关于乌头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乌头碱由四种元素组成B.乌头碱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34:47C.乌头碱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CO2和H2OD.每个乌头碱分子由93个原子构成18.关于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④属于不同种元素B.②⑤属于金属元素C.④⑤均具有稳定结构D.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19.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B.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C.蒸馏海水和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D.蒸馏水、自来水都是纯净物20.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问题:(1)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__(选填“上部”、“中部”或“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图1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请指出该装置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
(3)利用图2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________(选填“A”或“B”)中溶液变红。
(4)图3是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图4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已知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若收集二氧化硫,则应选用图4中的__________(选填“X”、“Y”或“Z”)。
22.下列装置常用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通过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装置需要改进的是_____。
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看到_____时说明已经集满。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也能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发生装置一般用C 而不用B,原因是_____。
(3)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D制取二氧化碳与B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
二氧化碳可用F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
把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试管中,溶液变为_____色;将变色的溶液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溶液又变为紫色,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 将水槽换成烧杯B 试管口橡皮塞未塞紧C 先用手捂住试管,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23.某燃料X在7.2g氧气中燃烧,得到9.2g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
资料: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1)通过混合气体后,A装置增重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 ______ .(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3)当观察到 ______ ,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称量B、C装置共增重3.3g,根据以上数据可确定燃料X中所含元素及元素质量比为 ______ .24.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典型实验,采用实证法进行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一些科学结论。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图中所示的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
据图回答问题(1)图③中的现象:铁丝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木炭在图⑤中燃烧与木炭在图④中燃烧剧烈程度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
图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
(2)根据上述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
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请举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_____。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与水、碱溶液等物质发生反应。
(1)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聪曾用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各实验的目的或结论如下表所示:实验序号I IIⅢ实验现象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紫色石蕊小花变实验目的和结论证明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与石蕊变红色小明同学对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_____。
两位同学讨论后补充做了一个实验,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
补充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现象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胶塞,试管内液面上升”;乙的实验现象:“气球慢慢胀大”;丙的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
小智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_____大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小慧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
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将甲实验中的_____换成_____。
②小慧同学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来帮她完成:(探究收获)通过上述对比实验的探究,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也可以_____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25.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_.(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26.(8分)研究小组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铁的探究活动。
将木炭、氧化铁及试管充分烘干,并将木炭和氧化铁混合均匀、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