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大师王国维一声轻叹,掩尽了俗世沧桑,黯淡了红尘芳华,唤醒了生命感悟。
人间怎敌时间?在匆匆的日子里,我们总企及抓住这个那个,终究什么才是值得我们抓住的呢?在我看来,那就是爱!如果说爱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那么维系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莫过于尊老爱幼了。
与教学文本《散步》对话,若驻足于语言的表层,“还是走小路吧”自然可以诠释为母亲疼儿子爱孙子做出的让步,这仅仅只是一种人之常情;若从“童年不会再来”的角度考量,何尝不可以解读为母亲爱的艺术?母亲在牺牲了自己“大路好走”便利的同时,保护了孙子“走小路好玩”的猎奇,尊重了孙子的意愿与选择,成就了孙子的亲历与体验。
这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艺术,无论对家庭的和谐,还是孩子的身心成长都是上好的营养。
虽然“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活动已落下了帷幕,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散步》一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选择这篇文章,犹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又好似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在教学过程中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学生的沟通与活动展开指导。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活动中的即兴创造和个性的张扬。
我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实施教学。
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感悟赏析,实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品味语言时,学生圈点勾画感触最深的段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我采用朗读法——美读引路,涵咏亲情;讨论法——合作交流,开放学习;讲析法——自主探究,品析语言。
此外,还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讲述生活中的至爱亲情,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
一夜无眠,经过反复的思量,我决定启动学生,要求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
所以,我想让自己、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一道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
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我愿是学生的同伴,更愿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欣赏者。
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创读赏悟拓”这几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巧妙点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着“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检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本着“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教学思路,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感受,适时引导他们注重正确的价值取向。
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点上突破,实现点上深入,实现师生同读同感。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尽可能感染到美的熏陶,引发更多的人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