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已知几种氨基酸的pK值分别是:A:pK1=2.19 pK2=9.67 pK3=4.25B: pK1=2.18 pK2=8.95 pK3=10.53C: pK1=1.82 pK2=9.17 pK3=6.00解:A:pI=3.22B: pI=9.74C: pI=7.59例题:①总结DNA、RNA组成与功能的不同点。
组成:DNA:碱基:AGCT,戊糖:脱氧核糖RNA:碱基:AGCU,戊糖:核糖功能:DNA:遗传信息载体RNA:遗传信息的传递体,在部分病毒中RNA也是遗传信息载体,还有催化、调节例题:①从二级结构水平简述细胞中DNA的存在状态。
细胞中DNA有A、B、Z和三股螺旋结构,其中主要以B型存在为主,A、Z型为动态结构。
②何谓碱基堆积力,对DNA的结构有何贡献?解:碱基堆积力是指DNA双螺旋中碱基之间的作用力,它包括碱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力是稳定DNA结果最主要的作用力。
例题:①现有等核苷酸分子数的DNA、RNA和核苷酸,试比较其紫外吸收的大小,并阐述原因。
解:紫外吸收由小到大依次为:DNA、RNA、核苷酸。
其原因是DNA 全部以双螺旋存在,碱基间的遮盖最强,所以紫外吸收最小,RNA存在部分双螺旋,碱基的相互遮盖比DNA要小,其紫外吸收比DNA要大,核苷酸的碱基都处于游离状态,无遮盖现象,所以其紫外吸收最大。
②将DNA、RNA混溶于同一溶液中,然后加热到92℃,再缓慢降温,问最后溶液中可能出现哪些新的分子?为什么?解:可能出现有:DNA-RNA 和RNA-RNA杂交分子这是因为当加热至92℃高温,DNA分子变性,双链解开,变为单链;RNA 上的部分双链区也会解开。
而缓慢降温时单链的DNA和RNA之间若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存在,即可DNA-RNA形成杂交分子;解开的RNA双链区若有互补碱基序列,也能形成RNA-RNA杂交分子。
例题:①催化下列反应的酶各属于何种酶类: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柠檬酸(柠檬酸合成酶)葡萄糖-6-P + NADP+→6-磷酸葡萄糖酸+ NADPH + H+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葡萄糖-6-P→果糖-6-P(磷酸己糖异构酶)答:柠檬酸合成酶属于连接酶类,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属于氧化还原酶类,磷酸己糖异构酶属于异构酶类例题:①某底物有可与酶分子结合的负电荷基团,问酶活性中心可能有何种氨基酸,该酶的最适pH应在什么范围?答:底物有可结合的负电荷,则酶分子上应该有正电荷基团,能产生正电荷的基团的氨基酸为His(咪唑基)、Arg (胍基)和Lys (氨基),这些基团的解离常数分别是:6.00、12.48、10.53,要让这些基团以正电荷状态存在,则pH应小于6,但是又不能过酸,所以该酶的最适pH应在5.0左右。
②指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的异同。
总结三种可逆抑制Vm、Km的变化。
答:相同点:都是可逆抑制不同点: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相似度不同,前者相似,后者不同;抑制机理不同,前者抑制剂作用于活性中心,后者作用于活性中心外。
抑制的去除方式不同,前者可用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去除,后者需用其他方式。
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不同,前者是Vm不变,Km变大,后者是Vm变小,Km不变三种可逆抑制Vm 、Km 的变化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Vm 不变 变小 变小Km 变大 不变 变小③若使某一遵循米氏方程的酶促反应速度从10%Vm 提高到90%Vm ,[S]作怎样的变化?当V=95%Vm 时[S]又作怎样的变化?这些说明什么?答:当V=10%Vm 时,[S]=1/9Km当V=90%Vm 时,[S]=9Km当V=95%Vm 时,[S]=19Km这说明反应速度低时,增加底物浓度就可使反应速度有较大增长,反应速度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很大,而反应速度增加并不大。
④从酶活性中心结构变化解释温度和pH 影响酶活性的原因。
答:高温时,由于变性使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活性中心也被破坏,所以高温时酶无活性。
低温时活性中心基团动能不大,所以酶活性很小。
强酸强碱引起酶蛋白变性,空间结构,活性中心结构当然也破坏,所以,酶无活性。
中等pH 可使酶活性中心解离基团解离状态发生变化,活性中心构象有所变化,活性也有所改变。
例题:①比较三种调节酶的调节效应。
答:别构酶由于是调节因子对酶分子构象的调节,因此其调节效应表现为非常灵敏,但调节幅度只限制在现有酶的水平上。
同工酶是一类催化同一反应的酶,它的调节效应表现在可根据细胞的不同环境由不同的同工酶催化,所以其调节效应表现为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细胞发育的时序。
共价修饰调节酶由于其调节方式就决定了其调节效应是可大幅度改变酶的催化能力。
②别构酶为什么不符合米氏方程?其动力学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答:因为别构酶在底物结合过程中有协同效应,所以它不符合米氏方程。
其动力学特点是动力学曲线为“S ”形。
这种曲线的特点是底物浓度很小改变,酶的催化速度就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非常适宜作调节酶。
例题:①今有200ml 淀粉酶提取液,从中取出1ml 稀释为10ml ,再取1ml 稀释酶液加到20ml 2.5%可溶性淀粉溶液中,20min 后发现淀粉全部被水解。
a.若规定在最适条件下每小时水解1g 淀粉的酶量为1个活力单位,试求上述淀粉酶提取液的总活力。
b.若已测定该提取液每毫升蛋白氮0.01g ,试求其比活力。
解:a. 20☓2.5% = 0.5(g)例题:①比较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淀粉的水解酶,都可水解1-4苷键,不能水解1-6苷键不同点:性质不同,机理不同,产物不同3000(U)12010200600.5总活力=⨯⨯⨯⨯=)/(24020025.601.03000mg U =⨯⨯=比活力α-淀粉酶稳定失活随机作用麦芽糖、少量麦芽三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少量麦芽三糖和葡萄糖、α - 糊精β-淀粉酶失活稳定从非还原端开始、两两作用、不越过1-6苷键麦芽糖麦芽糖、极限糊精②比较淀粉和糖原磷酸解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磷酸解反应,都是从非还原端开始分解,产物都是G-1-P不同点:酶不同,淀粉磷酸解是淀粉磷酸化酶和R 酶,糖原磷酸解是糖原磷酸化酶、转移酶和脱支酶发生场所不同:淀粉磷酸解发生于植物,糖原磷酸解发生于动物。
例题:①试述动物糖酵解产生的NADH如何将电子交给呼吸链?答:在动物中糖酵解产生的NADH经磷酸甘油穿梭系统或苹果酸穿梭系统将电子交给呼吸链。
②总结糖酵解过程的能量平衡。
答:糖酵解过程共生成2分子NADH,4分子ATP,消耗2分子ATP,每分子NADH经氧化磷酸化产生2-3ATP,所以糖酵解过程可生成6-8个ATP。
例题:①总结葡萄糖有氧氧化能量的产生和利用例题:①简述NADH和NADPH的异同答:都是氧化还原酶的辅助因子,都接受糖分子的氢,结构非常相似。
不同:产生途径不同,NADH产生于EMP-TCA途径,NADPH产生于HMP途径。
生物功能不同,NADH供给呼吸链电子用于ATP合成,NADPH作为还原力用于物质合成。
②比较EMP-TCA途径和HMP途径,说明两种途径各自对生物体的贡献。
答:EMP-TCA的主要生物功能是使糖氧化,其能量用于合成ATP,供给生物体能量,HMP途径主要是供出NADPH用于物质合成以及供出核糖-5-P用于核酸合成。
例题:①总结核苷酸葡萄糖在糖类合成中的作用。
答;核苷酸糖是活化的葡萄糖基供体,用于双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具体讲UDPG用于合成蔗糖,ADPG 是合成淀粉的主要底物,UDPG用于合成糖原。
同时多种NDPG还参与蔗糖的降解。
②为什么不能说糖异生是糖酵解的逆反应?答:虽然从反应过程看,糖异生好象是糖酵解的逆反应,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从丙酮酸到葡萄糖有三个不可逆反应,即丙酮酸→PEP F-1,6-2P →F-6-P G-6-P→葡萄糖,在糖异生过程中需由不同于糖酵解的酶催化,所以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③比较糖原合成和淀粉合成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需要引物,都是将葡萄糖基加在非还原端,都有分支反应。
不同点:底物不同:淀粉合成需ADPG,糖原合成需UDPG酶系不同:淀粉合成需淀粉合成酶、Q酶,糖原合成需糖原合成酶、分支酶。
生物体不同:淀粉合成发生于植物,糖原合成发生于动物。
例题:①ΔG°′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涵义?答:ΔG°′是在25℃、一个大气压,参与反应的物质均为1个mol,pH=7.0时生物体系中的标准自由能。
“~”表示其水解时能放出较高的自由能。
②为什么ATP有高的水解自由能?答:负电荷集中;反应体系H+浓度低;水解产物共振杂化; ADP、Pi离子化及水合程度大均有利于ATP 水解释放较高的自由能。
例题:①呼吸链的各个复合体是否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固定部位,它们之间的电子如何传递?答:呼吸链的各个复合体在线粒体内膜上处于流动状态。
它们间的电子传递的靠膜上的两个游离的载体CoQ 和细胞色素C。
②哪些复合体具有质子泵功能,其运输质子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复合体I、复合体III、复合体IV具有质子泵功能。
其运输质子的能量来源是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例题:①将CN-加入到线粒体制剂中,ATP合成和电子传递的速度都减少.加入2,4—硝基苯酚电子传递速度恢复正常,说明这是为什么。
答:加入CN-,其抑制了电子由复合体IV向O2的传递,使电子传递速度减少,进而使ATP合成速度也减少。
加入2,4—硝基苯酚,其使电子传递与ATP合成解偶联,并不影响电子的正常传递。
②说明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的异同点答:相同点:均是ADP磷酸化产生ATP,需要酶催化。
不同点:发生的部位不同:底物水平磷酸化发生在底物本身分子上;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所需要的酶不同:底物水平磷酸化一般用一种酶;氧化磷酸化需要多个电子传递体;也需要多个电子传递体。
生成方式不同: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氧化磷酸化为偶联生成。
③简要说明化学渗透学说答:要点:线粒体的内膜是完整的封闭系统;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将质子由内膜内侧泵到内膜外侧; 内膜两侧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蕴藏了进行磷酸化的能量; 质子经F1—F0复合体回到内膜内侧,推动ADP 磷酸化形成ATP。
例题:①在已经学过的代谢途径中,有哪些需要穿梭作用?这些穿梭作用有何特点?②为什么有机体内的脂肪酸碳数多为偶数?③脂肪酸氧化分解和合成中其载体、递氢体或受氢体、底物各是什么?课件中无答案。
自己总结。
第九章核苷酸代谢一、选择题1.合成嘌呤环的氨基酸为:A、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B、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甘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D、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E、蛋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2.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合成途径中首先合成的是:A、AMPB、GMPC、IMPD、XMPE、CMP3.生成脱氧核苷酸时,核糖转变为脱氧核糖发生在:A、1-焦磷酸-5-磷酸核糖水平B、核苷水平C、一磷酸核苷水平D、二磷酸核苷水平E、三磷酸核苷水平4.下列氨基酸中,直接参与嘌呤环和嘧啶环合成的是:A、天冬氨酸B、谷氨酰胺C、甘氨酸D、谷氨酸5.嘌呤环中的N7来于:A、天冬氨酸B、谷氨酰胺C、甲酸盐D、甘氨酸6.嘧啶环的原子来源于:A、天冬氨酸天冬酰胺B、天冬氨酸氨甲酰磷酸C、氨甲酰磷酸天冬酰胺D、甘氨酸甲酸盐7.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的途径是:A、从头合成B、在脱氧核糖上合成碱基C、核糖核苷酸还原D、在碱基上合成核糖二、填空题1.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分别是:PRPP ;IMP2.嘌呤环的C4、C5来自;C2和C8来自;C6来自;N3和N9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