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与核心练习题1.(2013海南卷)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大为不同。
材料一由于气候变迁,甲县的耕地沙化严重.为防止土地退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利用泡桐树适应性强、扎根较深、生长迅速等特性,探索出农作物与泡桐树间作的耕种模式,既防风固沙绿化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农田小气候,又促进了农作物增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甲县已经将46万亩(1公顷=1 5亩)沙化土改造为良田,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8%提高到现在的20.16%,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增收15%至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激发了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材料二乙县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粮,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
该县为实施森林增长工程,计划五年内植树50万亩(约占该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1 3年一年要完成植树10万多亩。
为此,县政府制定了《实现“森林增长”的实施意见》.由于适宜造林的土地并不多,为了完成任务,一些乡镇以每亩一年600元左右的价格将已种植小麦和油菜的耕地流转出来植树。
有的是农作物与树苗间种,有的是直接将地里的油菜、小麦全部刨掉栽上树苗。
这种做法既改变了土地用途,影响了粮食生产,也损害了农民利益,受到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质疑。
甲县和乙县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成效殊异。
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其成效殊异的原因。
(10分)2.(2007江苏卷)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
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
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
这既了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
(10分)3.(2013全国卷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
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 000人次,最多时约7 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 000人次以内。
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14分)4.(201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8分)5.(2014四川卷)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性。
(12分)6.(2014江苏卷)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
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C.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7.(2014广东卷)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8.(2014全国卷二)“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
“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2013全国新课标卷)M中学不惟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从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③矛盾特殊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10. (2011·广东高考)观察下图(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A.目标:奋斗的方向B.信念:勇者的利器C.障碍:跨越的支点D.天才:勤奋的结晶11. (2012·北京高考)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
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2005全国卷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
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
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3.(2013江苏卷)图4 漫画《如此修理》(见下图)给人们的哲学启示是()A.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要着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14.(2005文综全国卷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④ C.①②D.②③15.(06广东卷)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
上述材料表明()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B.矛盾具有必然性C.矛盾具有特殊性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16.(2007高考四川卷)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综合国力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是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但它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这反映了:①矛盾有主要和次要方面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④事物都是表里如一()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②③17.(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18.(2007上海卷)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不顾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一味仿古的倾向,导致“千城”一面。
这种做法有违于唯物辩证法的()A.规律客观性原理B.矛盾特殊性原理C.世界的物质性原理D.联系普遍性原理19.(2007全国卷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这说明()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B.民生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C.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D.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20. "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