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学---脂肪
在肠粘膜细胞,经脂肪酶的作用,水解为脂肪酸及
甘油,通过门静脉进人血循环。
2、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在肠粘膜细胞经甘油
一酯合成途径合成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经淋
巴进入血循环。
23
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TG乳化吸收 肠粘膜 细胞脂肪酶
甘油 + FFA
门静脉
血循环
24
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
肠粘膜细胞 酯化成TG
胆固醇酯
胆汁酸盐 胆固醇酯酶 脂肪酸、游离胆固醇
磷脂 脂肪
乳化微团
磷脂酶A2
脂肪酸、溶血磷脂
胰脂酶 脂肪酸、一酰甘油
血液
淋巴
乳糜微粒
载脂蛋白 重新酯化成 甘油三酯等
20
脂类的消化
场所:小肠上段 酶:胰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及辅脂
酶;
乳化作用:胆汁酸盐;
产物: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
11
不饱和脂肪酸按其双键位置进行分类。
双键的位置可从脂肪酸分子结构的两端第一 个碳原子开始编号。目前常从脂肪酸,并以 其第一个双键出现的位置的不同分别称为ω -3族、ω-6族、ω-9族等不饱和脂肪酸, 这一种分类方法在营养学上更有实用意义。
12
单不饱和脂肪酸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
6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 MCFA)
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 人体内短链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膳食纤 维、抗性淀粉、低聚糖和糖醇等在结肠被肠道 微生物发酵的产物。
7
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 MCFA) 食物中含量一定,像椰子油中含13.9%,
TG、CE、PL
+
载脂蛋白(apo)
B48、C、AⅠ、AⅣ
血循环
淋巴管
乳糜微粒(CM)
25
二、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一)供给能量 1g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产生9kcal能量, 是三大营养素中产能最高的。 合理膳食的总能量有20%~30%由脂肪 供给。 哺乳动物的脂肪组织分为白色和褐色 两种,褐色更易分解释放能量。
9
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 呈固态,多为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 猪油等。但也有例外,如深海鱼油虽然是 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 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
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
10
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膳食中使血液中胆 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但饱和脂肪酸不 易被氧化产生有害的氧化物、过氧化物等, 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还有利于HDL的形成。
血胆固醇水平皆远低于欧美国家,就其原因,发现该
地区居民的食用油脂主要为富含油酸的橄榄油 。
14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结构
H
3 6 7 9 1
H
1 0
1 1 1 3 1 5 1 7
O H
5
H
8
O
alpha-亚麻酸 (C18:3) = OMEGA 3
促进生长、发育和妊娠作用,这与类二十烷酸调节下丘脑和脑
垂体激素释放有关。
18
3. 順式和反式脂肪酸
在油脂的加工过程(氢化)中,对脂肪酸进行化学修饰
反式
顺式 反式脂肪酸的营养价值不高,原因在于: - 升高总胆固醇水平 - 升高 LDL 胆固醇水平 / 降低HDL 胆固醇水平
19
(三)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5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体内合成
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类)合成途径
16
n-3系
n-3系列长链脂肪酸,-亚麻酸是n-3系脂肪酸的
母体,它的碳链被延长为更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
酸,如EPA和DHA。少数的植物油和鱼油是n-3族
脂肪酸的主要食物资源。
n-3系列脂肪酸不但对正常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
结构
H
H
1
3
5
8
1 1
1 3
1 5
1 7
O
6
7
9
H
亚油酸 (C18:2) = OMEGA 6
1 0
O H
13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表是油酸(oleic acid),茶油
和橄榄油中油酸含量达80%以上,棕榈油中含量也较
高,约40%。在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其每日摄入
的脂肪量很高,供能比达40%,但其冠心病发病率和
4
3.固醇 (Sterols)
5
(二)脂肪酸(fatty acids , FA) 1. 按碳链长度不同分类。短链(含2~5个碳原 子)脂肪酸;中链(含6~12个碳原子)脂肪 酸;长链(含14~18个碳原子)脂肪酸和超长 链(含20个或更多碳原子)脂肪酸四类。人体 内主要含有长链脂肪酸组成的脂类。
的,而且在冠心病、高血压、关节炎、其他炎症
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7
n-6系
n-6系脂肪酸的代表是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这类脂肪酸广泛
存在于植物油中,来源相当丰富。
亚油酸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和LDL-C的作用,效果基本同油酸,
缺点是大剂量亚油酸会使血HDL-C下降;是特殊脂类(磷脂) 的组成成分,能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完整和最佳不饱和水平,保 证皮肤健康;花生四烯酸是形成类二十烷酸的重要前体物质, 花生四烯酸缺乏时皮肤易感染、伤口愈合减慢与此有关;具有
等,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
21
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脂类
乳化
微团 消化酶 (micelles)
产物
甘油三酯 磷 脂
胰脂酶 辅脂酶 磷脂酶A2 胆固醇酯酶
2-甘油一酯 + 2 FFA
溶血磷脂 + FFA 胆固醇 + FFA
胆固醇酯
22
脂类的吸收
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形式: 1、中链脂酸及短链脂酸构成的甘油三酯:
棕榈油71%,牛乳及制品含4.0%~4.7%,人乳
含有1.5%~2.9%。中链脂肪酸因其特有的营养
学特点,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8
2. 按饱和度分类
可分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其中不 饱和脂肪酸再按不饱和程度分为单不饱和脂肪 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分 子结构中仅有一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在 分子结构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富含单不 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 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 油、豆油、菜子油等。
第四节 脂类
Lipids
1
一、概述 (一)分类 脂肪及类脂的总称 脂肪(甘油三酯)
脂 类
类脂
胆固醇 胆固醇酯 磷脂 糖脂
2
1.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s, TG) 结构:一分子甘油 + 三分子脂肪酸
Structure:1 glycerol + 3 fatty acids
3
2.磷脂 (phospholi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