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沥青下面层试验段施工方案

沥青下面层试验段施工方案

沥青路面下面层试验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我标段承建全长15.1公里。

本项目处于低山丘陵区,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沿线分布煤矿采空区,铝土矿坑、水塘、黄土陷坑、窑洞等,地基处理形式变化多样。

新建公路主线路面部分采用:5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8cm粗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0.8cm热喷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

二、试验段的选取根据我标段基层已施工段落验收完成情况,试验段拟决定选取右半幅,全长200m,半幅宽11.22m,下面层厚8cm 粗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5C)。

三、试验段施工目的根据选定的集料的配合比例,通过试验段施工,确定以下主要项目:①、根据沥青路面各种施工机械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机械、数量及组合方式。

②、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上料速度、拌和数量与时间、拌和温度等操作工艺,以及计算机打印装置的可信度。

③、通过试铺确定以下各项:a、透层沥青及封层沥青的类型、用量、喷洒方式、喷洒温度;b、摊铺机的摊铺温度、摊铺速度、摊铺宽度、自动找平方式等操作工艺;c、压路机的压实顺序、碾压速度及碾压遍数等压实工艺;d、确定混合料的松铺系数、接缝方式等。

④、验证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提出供生产用的矿料配比和沥青用量。

⑤、建立用钻孔法及核子密度仪法测定密实度的对比关系。

确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的压实标准密度。

⑥、确定施工产量及作业段的长度,制定施工进度计划。

⑦、检测试验段的渗水系数。

⑧、确定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人员、通讯联络及指挥方式。

四、材料及混合料要求4.1沥青混合料4.1.1沥青混凝土面层本标段行车道路面面层采用两层式沥青混凝土结构,上面层与行车荷载直接接触,要求其不仅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和耐磨性能,同时又具有较好的抗车辙性能,耐疲劳能力性能,抗水剥落性能。

4.1.2沥青为提高上面层及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分区(1-3区)及交通等使用要求,参照《公路沥青面层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选择许昌金欧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采用SBS(I-D)聚合物做改性剂的改性沥青,基质沥青为A级70号石油沥青。

4.1.3透层透层采用PC-2阳离子慢裂乳化沥青,其基质沥青的针入度不小于100,用量为0.7~1.5L/㎡。

4.1.4封层封层采用热喷改性沥青同步碎石,热喷改性沥青数量1.0L/㎡;上撒10㎜粒径碎石,碎石覆盖率不得低于60%。

4.2集料4.2.1粗集料AC-25C粗集料应采用优质石灰岩;粗集料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并具有良好的嵌挤能力,面层石料要求采用大型反击式破碎机加工成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并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

质量技术要求如下表:4.2.2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生产的专用制砂机制造的机制砂,细集料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质量技术要求如下表:4.2.3填料沥青混合料用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磨制而成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清洁每50T检验一次。

具体质量要求如下表:五、AC-25C沥青砼下面层配合比1、目标配合比设计AC-25C型沥青混合料下面层试验段采用的目标配合比为:矿料级配为:10-25mm碎石:10-20mm碎石:5-10mm 碎石:3-5mm碎石:0-3mm机制砂:矿粉=24%:27%:18%:4%:26%:1%,最佳油石比为4.2%,最佳油石比毛体积密度为2.545,最佳沥青油石比空隙率3.9%,稳定度10.03KN。

以此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作为目标配合比,供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上料速度及试拌使用。

六、主要人员、施工设备、试验仪器配置6.1、施工人员配置一览表6.2、施工机械配置一览表6.3、测、试、检仪器配置一览表七、试验段施工方案7.1施工工艺流程图基层表面验收及清扫测量放样7.2基层的准备(1)、基层的宽度、压实度、厚度、平整度、横坡等指标均已验收合格;对不良路段已处理完毕并经过第三方验收确认。

(2)、在正式施工前已对基层表面的灰尘、杂物、砂浆等污染物用路面清扫车、装载机配合人工进行处理完毕,并通过验收。

(3)、基层处理完成后,在正式施工前12小时进行透层油的撒布作业,并通知第三方到现场监督验收。

(4)、正式施工前3小时进行热喷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作业。

(5)、测量组用全站仪放出路面的中桩,恢复中线,边线;并用石灰粉标出路面的施工边界,确保路面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7.3混合料的拌和(1)拌和机应具有自动打印功能,准确记录每盘矿料的重量和油石比;拌和机应配有温度检测系统和热料储存仓,以及二级除尘系统。

沥青用导热油加热,矿料在拌合前要充分烘干。

在拌合过程中严格控制矿料的级配和温度,要始终注意自动拌和设备的生产情况,确保其计量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2)拌和站二次筛分所用的振动筛设置符合所拌和的混合料规格要求,振动筛筛孔尺寸要与混合料的级配相匹配。

(3)、拌和站的称量系统已经经过计量部门的标定。

计量系统:感量不大于最大量程的5%,集料传感器的最小读数不大于1kg,沥青传感器的最小读数不大于0.5kg,应进行静态,动态的加载,卸载的全量程检测,使其标定的显示误差不超过标准量程的1%。

(4)、拌和时间定为50-60s,拌和时做好抽提和生产记录,认真检查,确保不让一盘不合格的混合料上车。

严禁使用回收粉,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无离析现象。

(5)、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具体见下表:(6)、检验油石比、集料级配和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油石比分别为:4.2%、4.1%,符合要求。

(7)、每车装料后,试验人员会同拌和人员及时从表观方面观察成品料,应无花白料、离析、冒青烟、颜色暗淡或过分油亮的现象,出现问题及时分析整改。

(8)、在拌和站的成品料出口处设专人测量出场温度,并逐车记录,如有温度超标或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向拌和站汇报,采取措施。

7.4、沥青混合料运输(1)、使用车况良好大吨位的自卸汽车运输,装料前逐车检查车槽,车槽应清洁干净,在车槽内侧刷一薄层隔离剂,但不得形成积液。

运输过程中用篷布覆盖,便于保温、防雨、防污染。

大面积施工时,摊铺机前必须有5辆以上的车等待卸料。

(2)、对易于离析,硬化在车厢内的混合料,以及温度低于规定温度被雨淋的混合料予以作废处理。

7.5、沥青混合料摊铺(1)、摊铺前的准备工作:a、清理下承层:摊铺前组织人员提前清理下承层,对拟施工路段清扫干净,清除各类杂物及散落材料,对局部损坏或变形处要清除干净并补洒粘层油,在摊铺时用沥青混合料填充、压实。

c、检查摊铺机各部位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所有安全防护设施配备齐全。

(2)、摊铺a、采用一台ABG8620型摊铺机进行半幅全宽摊铺,摊铺机熨平装置加宽拼接部位应连接紧固,平顺。

b、指挥自卸汽车往摊铺机料斗卸料,保证摊铺机不缺料。

c、摊铺机提前20分钟空转预热,摊铺时待螺旋输送器横向送料槽中贮备的混合料达到输送轴高度2/3时,缓慢、匀速、连续不断地进行摊铺作业。

在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摊铺速度或中途停顿,保证沥青混合料最低摊铺温度不低于150℃。

d、摊铺机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每隔5-10米测量一组数据,对摊铺厚度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摊铺机熨平板高度后再继续摊铺。

e、混合料未压实前,严禁人员踩踏,机械摊铺出的混合料,不宜人工反复修整;对局部离析,坑洼,摊铺不到位的部位,应人工找补或换填新的混合料。

7.6、沥青混合料碾压(1)、碾压机械组合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胶轮压路机的机械组合形式,用两台振动式压路机、一台胶轮压路机及时进行压实,压实顺序是“静压(振动)—振动—轮胎—静压”。

初压:钢轮压路机前进静压,返回弱振一遍;复压:钢轮压路机弱振碾压四遍;终压:轮胎压路机静压收光二遍,直至消除轮迹。

(2)、碾压工艺要求a、在混合料完成摊铺和找平后应立即对路面进行检查,对不规则之处及时用人工进行调整,摊铺机摊铺后跟进压实。

b、压实分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

压路机以缓慢而均匀速度碾压,碾压时,相邻碾压带重叠1/3-1/2的碾压轮宽度,压路机速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为避免碾压时混合料推挤产生拥包,碾压时应将驱动轮朝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段则由低向高碾压,在坡道上应将驱动轮从低处向高处碾压。

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能突然改变,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不准刹车制动。

碾压区段控制在40-50m 左右。

c、初压:初压应在混合料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

初压应在紧跟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

初压时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轮宽,从外侧向中心碾压,最后碾压路中心部分,压完全幅往返为一遍。

d、复压:复压采用轮胎压路机和钢轮压路机组合碾压:用钢轮压路机振动碾压,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的碾压轮宽度,振动压路机倒车时应先停止振动,并在向另一方向运动后再开始振动,以避免混合料形成鼓包。

用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以增加密水性,碾压时,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为10-20cm。

e、终压:终压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消除轮迹(终压温度满足规范要求)。

整个压实过程中温度控制应符合下表要求:(3)、注意事项:a、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或未冷却的路段上转向、调头或停车等侯。

压路机启动停止应低速缓慢进行,振动压路机在已成型的路面行使时应关闭振动。

b、压路机不得停留在温度较高的已经压过的混合料上,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料、润滑脂、汽油或其它有机杂质在压路机操作或停放期间洒落在路面上。

c、要对初压、复压、终压段落设置明显的标志,便于压路机操作手辨认。

对松铺厚度、碾压顺序、压路机组合、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及碾压温度设专人管理、检查,使面层做到既不漏压也不超压。

d、应向压路机轮上喷洒或涂刷含有隔离剂的水溶液,喷洒应呈雾状,数量以不粘轮为度。

7.7横缝处理①、施工过程中的横向工作缝,应采用平接缝,横缝应垂直于路面铺筑方向,宜在摊铺当天混合料冷却但尚未结硬时进行处理。

首先用3m直尺检查路面平整度,找出路面厚度发生变化的横断面位置,撒上灰线;然后凿除厚度不合格部分,彻底清除松散状部分,确保接头顺直、紧密;下一班组摊铺前,在上次接缝处末端涂刷适量薄层热沥青或乳化沥青,以增加横向接缝处的粘结性。

另外应注意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开1m以上位置。

②、在预先处理好的横缝处,要求摊铺机第一次布料时,不前行,用热料预热横向冷接缝至少10分钟;用温度较高的混合料进行摊铺;新铺路面与已铺的路面应重叠5cm;碾压前应安排人工用耙子剔除接缝位置的粗颗粒料,补充细料,并对接缝处进行必要的修饰,使接缝处线性保持美观、顺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