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资源(附插图)
(一)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本草衍义》: “以川中大块,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者佳。”《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抚芎产“江西抚州,中心有孔者是”。芎家种始于北宋仁宗年间,明清以来 已具有相当规模。近年仍以都江堰市(灌县)、崇庆产量大,质量最优,为地道 产品。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川芎年消费600万kg左右,人工栽培完全可以满足 市场。川芎地上部分挥发油的组成与地下部分基本相似,只是在含量上有所 差异,而且川芎地上部分占全株鲜重的75%,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川芎能扩 张头部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头发营养,保持头发润滑光泽,还可 延缓白发生长等。现多将川芎制成洗发香波、洗发液、生发露等,能防止脱 发白发。
(五)黄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汉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 “今出邰陵者,轻薄色深为胜。山东产者,厚而色浅。”《蜀本草》: “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山谷中。皮紧、厚二三分、鲜黄者上。 现在黄柏主产西南,关黄柏主产东北。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黄柏为三大保护树种之一,年消费量150 万~200万kg,野生资源消耗殆尽,产量很低,商品主要依靠栽培。 20世纪70年代起,四川、湖北、陕西、湖南等产区开展大规模人工栽 培。虽然川黄柏更新周期较长,产量难以大幅提高,但东北关黄柏药 源丰富,货源充足,70%黄柏商品来自关黄柏,东北伐木盛年可产黄 柏400万~600万kg,因此库存量极大,药源有保障。人工栽培川黄 柏还应坚持,以备将来东北伐木停止后提供药源。
道地药材资源
(后附大量插图及道地产区名录)
地道药材是中药材主要来源,深入了解 地道药材,优化中药材资源分布,提高 中药饮片质量,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第一节 地道药材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 中医药发展中,形成了对中药材的系统认识,其中中药材 的地道性是中医发展过程辩证认识中药材质量的集中体现, 是古代中医选用药材、评价药材质量的标准。中医药讲究 中药材的地道性,地道药材是近代中药研究的重点和现代 中药关注的热点。中药材地道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
药材采收与加工对药材质量问题影响较大。药材采收时间、生长 年限不同,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如白术,挥发油含量2年生者明显高 于1年生;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生长盛期含量最高。产地加工在中药材 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药材采收时间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造 成药材相当大的质量差异。如牡丹皮,烘干(80℃,2h)与晒干(48℃, 4h)丹皮酚含量差异较大,晒干品含量较低为0.94%,烘干品含量较高 为7.023%。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 率,生晒品比炕干品高出一倍以上;黄柏饮片,晒干品中的小檗碱要 比阴干或烘干的损失约32%;槟榔片,换水浸泡切片与不换水浸泡切 片和淋后闷润切片相比,槟榔碱含率相差达18%以上;苦参片药典规 定就有趁鲜切片和浸泡6~7成润透后切片两种方法,但后者的苦参总 碱要比前者损失39%左右。在地道药材形成过程中,产区药农不断总 结加工经验,并根据中医用药实践不断改进,形成了保证药材质量的 传统加工技术。这种多年形成的加工技术运用到药材加工中,提高了 药材质量,促进当地药材逐渐发展成地道药材。 4、中医实践促进了地道药材的形成 中药材的地道性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优化筛选出来的。《神 农本草经》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内经》对药材 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的论述,《伤寒论》的方药中运用的大量地道 药材,《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关系的论述 等,都是中医用药实践的总结。因此,仅有资源,没有中医科学配方 的理论为基础,这些资源就很难成为药材,更没有“地道”而言。
一、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
地道药材(也称为道地药材)是指经过长期中医实践证 明,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 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 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地道药材的概念各有其描述,但其核心的要素包括四 个方面: 1. 是指中医的实践检验,经过长期的中医用药的检验并得到 肯定的优质药材。 2. 是指特定产地出产,也就是特定的生态气候环境条件生长 或生产的,离开其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生产出的药材质量 会发生改变。 3. 是指质量优良,即经过中医用药检验,其疗效好、质量稳 定,而不是指单一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 4. 地道药材是指药材品质的概念,具有成熟的生产加工技术, 形成一定特色的经济、文化氛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附子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子根的加工品。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唐本 草》:“天雄、附子、乌头,并汉蜀道绵州、龙州者佳。……江南来 者,全不堪用。”苏颂:“三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 龙州。……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本草晶汇精 要》:“地道梓州蜀中。”乌头以“出蜀土及赤水、邵州、成州、晋 州、江宁府者佳”。李时珍:“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 也。……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乌头是也。”《药物出生辨》 中云附子和川乌头“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由此可见,附子历史上 一直川产,尤以四川江油产者质量最佳,驰名中外。 资源利用现状:商品主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作用,毒性 较强,炮制及用药需谨慎,现主要依靠栽培,市场供应充足。
(四)厚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交趾、冤句”。陶弘景:“厚朴出建 平、宜都。极厚,肉紫色为好”。苏颂:“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 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本草衍义》:“今 伊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现在以 川朴量大、质优。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厚朴为三大保护树种之一,野生资源几乎枯竭, 主要依靠栽培,但因其生长较慢,更新时间长,加之社会需求量大,市 场紧缺为必然趋势。川厚朴以川、陕、鄂为产区,年消费量100万~150 万kg,目前药源问题依然严峻。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看,厚朴除皮 和花供药用外,其种子可榨油用作制皂。用厚朴提取物制作的牙膏,具 有较好的健龈洁牙作用。同时扩大温朴(主产浙南、闽北)生产规模有 助于提高总产。
(二)川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地道沿革:《神农本草经》记载原名贝母,直至明末清初始见有川贝的 论述《本经逢原》认为“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 微苦,又次之。”《本草汇言》:“川者为妙”。《百草镜》评述川贝、 浙贝的功用各有所宜,和当今应用颇为一致。现时,川贝母主产四川、云 南、西藏等地,以四川阿坝、甘孜产者质量较优。 资源利用现状:川贝繁殖率低、生长年限长、产量低,栽培成本很高, 目前人工栽培规模很小,商品主要来自野生资源。多年收购,野生资源已 枯竭,产量最高的1965年30万kg,现在年收购量不足5万kg。通过组织培 养生产鳞茎,可以尽快提供药源,但尚需降低成本。川贝母地上部分有待 开发利用。在栽培过程中摘除的花薹可制成浸膏作川贝母制剂用。鳞茎中 含90%左右的淀粉,在成药生产中被当作残渣而丢弃,实际上可作为敷形 剂或填充剂,也可作饲料或酿酒。
二、地道药材的形成原因
地道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 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优质的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因 地道药材的质量是不同产地同一药材的不同表现,这种表现的差 异正同进化生物学中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由自身的遗传基因型所 决定的。基源差异不同而名称一样的药材,有的来源于不同种的生物体, 甚至是不同的科属,即使亲缘关系再近,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产生的 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可能一致。如黄柏,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黄檗的 干燥树皮;另一种是黄皮树的干燥树皮。来源于黄檗的黄柏药材, 小 檗碱含量常在0.6~2.5%之间,而来源于黄皮树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 量常在4~8%之间。同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的不同品种的藁本内脂 含量有显著差异。
2、 特定的生态环境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地形结构复杂,加之因植物发生的历史因素,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材资源种类。不同地域的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 等诸方面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产区地道药材,如中医药上通常按产地方 位分的川药类、广药类、云药类、贵药类、怀药类、淅药类、关药类、北药类、 西药类、南药类等。药材分布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 生化成分都不相同,不少药材的产地不同其疗效有明显差异。 气候条件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成分积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地道药材 是物种受特定生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质 量特征的个体群类型。早在19世纪就发现生长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乌头无毒,而 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气候条件下有毒。不同的气候生态型,由于温度、光、湿度等 气候因子的对比关系不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休眠以及其他器官的外部 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致使中药材品质产生差异。每种生态型都有 合成一定化学成分的特性,同种中草药因生态型的不同,其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 量也常发生大的变化。如:灰毡毛忍冬,绿原酸含量山东平邑产为5.66%,河南 密县产为5.18%,山西太谷产3.38%,重庆产2.2%。 土壤是地道药材形成的主要基础。每种土壤都有特定的理化、生物性质,构 成其特有的土壤生物作用。不同土壤的生态型,其植物在发育过程中以根系的差 异最为明显。李时珍曾根据土壤空气和干湿度的不同,将芹分为两种性味功能各 不相同的生态型—水芹和旱芹。因为土壤空气除决定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外,还 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株的营养状况。土壤矿质 元素也可影响植物根系营养及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积聚和形成,从而产生不同的 生态型。土壤中氮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伊贝母生物碱的含量,而钾则降低其含量。
第二节 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
一、四川地道中药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