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
传统的教学总是习惯于根据大纲和教科书来安排学习内容,但是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而且还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这就是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功。
新课改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个目标体系,要求学生在各个学习水平上完成相应的各领域目标,从而完成课程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没有具体的设计和要求。
如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七至九年级)是一本全一册,只提供了教科书内容,没有各年级的进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地选择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进行整合,从而完成水平目标和总目标。
案例展现情形1:《耐久跑》教学设计11.讨论耐久跑对身体的好处:经常练习耐久跑能使心脏室腔增大,心壁增厚,心肌收缩力加强,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和身体有氧代谢的能力。
2.讲解正确的技术动作:身体和心理都要放松,上体正直,重心平稳,步幅稍小,速度均匀,摆臂放松,呼吸轻松自然。
3.走跑交替1000米。
4.往返跑3分钟。
5.定距跑:800米跑。
6.定时跑:12分钟跑。
情形2:《耐久跑》教学设计21.不均匀节奏跑(跟音乐节奏)。
2.均匀节奏跑(跟音乐节奏)。
3.学生反馈两种节奏跑的不同感觉,由此引出耐久跑的动作要领。
4.体会动作要领练习。
5.穿花衣花裙赛跑(女生),学生分组按图纸指定路线完成比赛。
6.取物品赛跑(男生),学生分组按图纸指定路线完成比赛。
情形3:《耐久跑》教学设计3情景设计:某地发生特大洪水,你们是解放军战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马上出发去抗洪。
1.急赴灾区(变换路线跑)。
2.运送物资(负重跑)。
3.封堵洪水(折返跑)。
4.营救灾民(合作跑)。
5.根据学生脉率情况,确定靶心率,重新组合练习。
情形4:《耐久跑》教学设计41.学生讨论耐久跑的好处。
2.讲解正确的耐久跑方法。
3.队形变换跑:四路变二路再变一路,螺旋跑,蛇形跑。
4.测脉搏,学会根据脉搏掌握运动量。
5.队列跑:分队、裂队、并队、合队。
要求动作准确,步伐一致。
6.障碍跑。
7.补水并讲解运动中的补水方法。
8. 800米比赛。
案例评析以上四个案例的教学内容都是《耐久跑》,但教学设计却各有特点。
案例1的教学设计完全是按照教科书中的设计完成的。
走跑交替、往返跑、定时跑、定距跑都是练习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的好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也没有从锻炼身体中得到快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这个设计知识性不强,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可见,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没能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整合和创造。
案例2的教学设计把耐久跑和游戏很好地进行了整合。
在引导教学阶段,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耐久跑的技术要点,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节奏跑的练习去体验稳定的步频节奏对于耐久跑的重要性。
而且,这个体验活动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节奏明快的音乐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这是很好的对音乐和体育课堂的整合。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穿花衣赛跑、取物品赛跑等游戏,很轻松地投入到长时间的跑步中。
比赛的形式又让学生自觉地去竞争,游戏和比赛丰富了耐久跑的形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枯燥。
案例3把耐久跑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抗洪救灾的情景中,让学生去体验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懂得纪律和合作,学会坚持和承担责任。
学生在这一情景的感染下,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练习过程中,“急赴灾区”属于变换路线跑,“运送物资”属于负重跑,“封堵洪水”属于折返跑,“营救灾民”属于合作跑。
教师把这些教科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很贴切、很巧妙地整合到了耐久跑的教学中,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耐力素质,是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
案例4中的设计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健康的关注。
利用脉搏监控运动量是教科书中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中的内容。
如何在运动中补水是教科书中第一章《你的身体健康》中的内容。
把理论课的内容整合到实践课中,使得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更加容易理解;而实践过程中穿插理论教学,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参与锻炼。
可见,教师必须从学生生活出发,将教科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补充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活动材料。
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从以上几个教学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要使教科书富有生命力,教师必须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调整、大胆的改进,即用活教科书、活用教科书,真正实现课程的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和理性化,使体育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学会锻炼身体,落实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理论提升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科书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1.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现实意义(1)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科书,并且要求教师摆脱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以积极的心态去合理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学习钻研教科书内容、熟悉教科书的呈现模式、了解教科书编排的优点和缺点,获得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在分析、研究、整合和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课程知识,创生课程经验,而且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和评价者。
(2)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它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科书的适当改变,而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来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课程意识。
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科书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学原则(1)要摒弃陈旧的教科书使用观。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用一模一样的教材去教育不一样的孩子,简直是童话。
”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旧的教科书使用观,要以教科书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科书作为传授知识、锻炼能力的依托,变完全依赖教科书为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2)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科书这个基础。
在处理教科书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地对教科书进行取舍整合。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务必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具有很强科学性的教学载体,不能轻易否定。
(3)要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依托教师个体情况。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定。
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教科书的内涵,存在差异地使用教科书。
有的教师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有的教师擅长使用游戏形式,有的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发挥好教师的特长就能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4)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境,活用课程资源。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根据出现的许多预想之外的问题灵活处理教科书,引导学生向教科书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求教师必须灵活运用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开放的教学模式。
3.实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基本方法(1)联系实际,有效教学。
当代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是有效教学,它指的是教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着力。
(2)转变观念,开放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
(3)根据需要,重组教科书。
尽管教科书的编者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构建教科书体系,但是它不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
况且,教科书只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它的内容相对稳定,不可能及时地吸收当前的信息,这造成它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不吻合。
另外,教科书本身也是反复实验、修改和不断完善的,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科书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4.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2)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3)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4)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5)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思考与拓展【思考】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认为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具有哪些意义?2.对照本节内容,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拓展】针对近期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请尝试基于教科书而又高于教科书,设计一节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