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原理考试重点一、货币与货币制度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2.货币形态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电子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的纸币——不能兑换的纸币——无形货币3.理想的货币币材具有的特征:①容易标准化②容易分割,便于“找零”③便于携带④性质稳定,不容易变质So,“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表现并衡量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此时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不是实际的货币。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当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实现商品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货币。
(三)贮藏手段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就发挥价值或财富贮藏手段。
价值贮藏可以将货币的购买力从获得收入之日起储蓄到支出之日。
(四)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的产生源于商业信用。
货币这一职能的重要性体现在①扩大商品生产和流通。
②节约流通中的现金,因为债权、债务可以抵冲。
这一职能同时也会加深商品经济的矛盾,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如三角债。
(五)世界货币当货币超出国界发挥职能时,这个货币就有了世界货币的地位。
能够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
总结:货币的上述各职能相互联系,但最根本的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职能,所以马克思说:“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5.货币的定义(一)马克思的货币定义①从本质定义:货币是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从职能角度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二)西方经济学对货币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将货币定义为: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理解货币的含义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货币不仅仅是指现金②货币与财富不同③货币与收入不同6.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7.主币的含义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单位。
主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主要用于大宗的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需要。
8.金银复本位的类型①平行本位制国家规定金银两种货币按它们所含的实际价值流通,二者的兑换比率随金银市价的涨落而变动,称为"平行本位制度"。
②双本位制与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同时流通,称为"双本位制度",是金银复本位制度的主要形式。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双本位制下由于流通中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出现实际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叫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最先见于16世纪英国著名理财家格雷欣的改革币制的建议之中,故也称其为"格雷欣法则"。
思考题:假设我们生活在1717年的英国,当时英国政府规定1个基尼金币与21个先令银币等值,若某一商品的价格为2个基尼金币,用银币表示的价格为多少?当市场上金币和银币的实际兑换比例分别为1:25和1:16的时候,那么大家会怎样去购买这件商品呢?③跛行本位制金币、银币同为本位币并有固定比率,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但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在跛行本位制中,实际上银币地位已经降低到附属货币的地位。
这是一种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货币制度。
9.金币本位制的特点:a.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b.流通中其他货币和金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
c.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或输入本国。
d.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并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
10.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相同点:1.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都实行银行券流通2.都是残缺的金本位制不同点: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向国内银行兑换金块,黄金集中存储于本国政府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先兑换成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国外金块本位制和金汇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二、信用与信用形式1.信用的特点a.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b.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2.信用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
3.借贷资本和高利贷的区别a.利率不同b.用途不同c.对生产力影响不同4.商业信用的特点①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是一种直接信用。
②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交易联系在一起。
③商业信用具有社会普遍性、自发性和分散性。
④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周期相一致。
5.商业信用的局限性①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②商业信用的方向有限制③商业信用的期限有限制,一般受自身生产周转时间的限制所以:商业信用只能解决短期资金融通的需要④对象选择的有限性---只会向了解、信任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6.商业信用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作用:(1)积极作用:有利于润滑生产和流通;加速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和企业资本周转。
(2)消极作用:容易形成债务链和债务危机;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相反作用。
7.银行信用的特点①银行信用的债权债务关系中,一方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②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③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无规模和方向上的局限,在期限上也可长可短。
④银行信用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循环不完全一致。
8.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关系(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
(2)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
(4)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存在互相取代的关系。
9.消费信用的类型企业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赊销;分期付款(如:信用卡)银行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发放贷款:消费信贷(如:助学贷款)10.信用工具的特点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11.短期信用工具(一)商业票据传统的商业票据:①本票或期票是由债务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约定的期限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债务证书②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
常识补充:在我国,企业间普遍使用的是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二)国库券国库券是一国中央政府发行的期限不超过一年的短期债券。
特点:期限短、风险小、流动性强、收益率低注意:中国的国库券与西方国家的国库券有所不同。
我国所称的国库券实际上是中长期政府债券;而西方国家的国库券指的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政府债券。
(三)支票(四)信用卡贷记卡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贷记卡先存后用,可适当透支先用后还 可透支消费(额度小)可透支消费(额度大) 无免息期最长56天的免息期 透支之日起每天按万分之五计单利免息期后每天按万分之五计复利 存款计息存款不计息 (五)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六)回购协议 三、利息与利息率1.利息的概念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2.利息的本质①马克思的观点1.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利息反映生产关系。
3.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②西方经济学家的利息论灵活偏好论(流动性偏好论)凯恩斯:利息是人们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
流动性 就是指资产变现的能力。
流动性偏好指货币由于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人们喜好以货币形式或活期存款形式保有一部分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借给货币需求者,就是放弃了这种偏好,应得到报酬,这个报酬就是利息。
4.利息的计算(计算题)(一)单利计息概念:在计算利息额时,仅按本金计算利息。
公式:利息=本金x 利息率x 时间I=P ·R ·DS(本息合计)=P+I=P(1+RD)(二)复利计息复利俗称"利滚利",就是将每一期的利息加(滚)入本金一并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公式:nR P S )1(+=5.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①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内,利率不会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②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由借贷双方共同约定根据资本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①名义利率就是未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
②实际利率就是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都是正的,但实际利率可能为正,为零,为负。
在经济活动中,区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至关重要,是赚是赔关键看实际利率。
7.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传统上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但也不尽然,英国的基准利率就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规定的再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
8.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①马克思的论述(一)平均利润率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
如何决定呢:a.平均利润率越高,利润总额越高,借贷资本家能分到的利息额越高,利息率就越高。
b.平均利润率越高,投入生产领域的资本量就会增大,对借贷资本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
c.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率的上限: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二)资金供求状况借贷资本供大于求,则利息率下降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则利息率上升(三)社会再生产状况(产业周期循环)危机阶段:利息率上升到最高限度萧条阶段:利息率下降到最低程度复苏阶段:利率水平有所上升,但仍较低繁荣阶段:利息率不断上升,达到较高水平(四)物价变动状况纸币流通条件下,利率与物价变化具有同向运动的趋势。
(五)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时,央行会调高基准利率,随之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也会随之上升,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时,情况则相反。
(六)国际利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的影响实施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实现的。
②西方利率决定理论西方利率决定理论的核心:利率取决于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
※货币供求利率论由凯恩斯提出,主要观点如下:●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人们偏好流动性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无直接关系,而与收入关系密切,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利率上升,需求减少;反之,则需求增加。
综合两者得出流动性偏好函数即货币总需求函数。
●货币总供给是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是常量,无弹性。
●货币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相等时,均衡利率形成。
储蓄投资利率论解释了产品市场上均衡利率的决定;而货币供求利率论解释了货币市场上均衡利率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