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_1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_1

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范文有哪些?以下是XX收集的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XX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范文一:网络教学偏移,信息素养,网络德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

实践证明,在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互连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的、广阔的空间。

但是,不管如何,网络教学同样也有自身难以飞越的鸿沟,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性和自主性,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经常会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偏移现象和偏离目标。

对于这些偏移现象,不但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和设想,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教学的效率,甚至成为我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偏移现象进行重新考量和分析,为正常的网络教学屏蔽负面因素。

一、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所谓偏移,就是指师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最后导至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

下面举出的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移行为:(一) 学生主观引起的偏移行为。

1、无所事事型。

不明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进行操作,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不知从何下手。

2、游荡型。

网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如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

3、谩骂型。

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和好玩,利用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互相功击谩骂和嬉戏。

有的甚至在聊天室或论坛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4、危害型。

这类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幻想成为“黑客”。

他们有意传播或创造不良信息,破坏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资料。

还有的随意按装或卸载软件,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

前不久,本市一名初中生非法进入某小学网站后台系统,删除网站数据就是此种类型。

5、游戏型。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闻不问,一旦教师讲解结束,他们马上进入游戏世界。

有的学校由于软件不到位,机房监控不力,学生甚至在老师上课的同时就已经投入游戏。

这类现象已完全偏移教学目标,是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

(二) 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偏移行为。

1、网络迷航现象。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由于站点、超链接形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

2、教师“放羊”现象。

这种行为一般在农村中小学比较容易出现,咎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计算机师资较为薄弱,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由兼职老师担任,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组织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有的老师干脆放手,课堂进入无序状态,学生“我行我素”的“放羊”现象也就产生了。

3、软硬件因素。

有的学校资金有限,软硬件更新较缓慢,跟不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求。

因此,机器运行中软硬件不兼容,时常“死机”,学生被非正常因素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消极心理萌生,教学偏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

以上的分类只是不完全的概括,很多行为和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也应该同时从学生,教师,网络这三方去探索。

二、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网络教学模式是多元层次的互动关系。

学生,教师,计算机这三者之间成三角关系,偏移现象产生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偏移成因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点:1、缺失基本信息素养。

对于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缺少必要的学会学习的能力。

2、网络伦理的滞后。

近年来,全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社会包括学校对网络德育使终是一片空白,网络伦理与网络本身的发展失去平衡,不具同步性。

而学校的德育更加未及时的包涵网络伦理道德,至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3、生理特征的影响。

学生年龄小,思想未成熟,抗干扰的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

如学生沉迷于“传奇”、“CS”、“泡泡堂”等游戏就是典型的例子。

4、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

因此没有层次的任务,不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

其次,从教学者本身来看,有五个因素值得注意:1、教师角色未及时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的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

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显然不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讲多练少”的结果是触发学生焦急,抵触的情绪。

2、有些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不具备专业素质。

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的监控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

因此,网络教学中的偏移就再所难免。

3、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

更不用说评价体制的“立体化、多元化”,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没有老师对学习方向的导航,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

4、网络教学过程中,组织凌乱,效果低下,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网上学习兴趣的转移,结果是游戏,QQ,聊天者渐多。

5、“任务驱动法”的不合理组织。

主要表现在:“任务”的目标不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不好;“任务”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中未注重方法指导;“任务”缺少层次性。

当然,从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来看,也有以下方面值得思考:1、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

如教育部门的专题型网站,课件库,积件库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2、网络技术未成熟,网络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互联网是基于“开放式互联系统参考模型”(OSI-RM)基础上建立起来,因此它具有开放性,隐蔽性。

这样造成许多网上不良信息不能有效过滤。

3、网络教学模式还未成型,目前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

作为新事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应此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也是再所难免。

三、网络教学中出现的偏移现象应对方案(一)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障。

完善的教学平台应由以下的软硬件组成:(1)网际互连,即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通。

(2)电子备课室。

(3)电子阅览室。

(4)网络多媒体教室。

(5)教学资源库。

(6)电子邮件系统。

(7)BBS系统。

(8)辅助教学软件,如黑马多媒体电子教室,NETOP School、LANSTAR、TOPXX Ipclass、易思等都是比较成熟的辅助软件。

此类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备如下的几大功能:①全屏广播功能。

②分组教学功能。

③个别化教学功能。

④屏幕录制、回放、转播功能。

⑤监控功能。

⑥电子公告功能。

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研究中需要内容来支撑,没有资源,无异于“无米之炊”,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方向,产生偏离。

因此,做为学校和老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完善主题网站的建设。

在各学科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开展教学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泉”。

(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信息素养及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根本。

广大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前提要求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

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懂网、用网、爱网”。

如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windows操作,精通Word、Excel、PowerPiont、FrontPage软件,熟练使用ftp、flashget、outlook、黑马电子教室等网络软件。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带头人,还应具备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系统安全等专业技能。

(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网德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丰富德育内涵。

网络道德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

例如向学生明确要求:(1)不要在网上发布,传播不良信息,正确对待他人在网上的言论。

(2)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网上功击他人,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

(3)对于高段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对“黑客”的好奇心理,向学生讲解有关“黑客”来历和行为准则,正确对待“黑客”与“红客”的区别,揭露“黑客”的神秘面纱,从而消除学生的盲目崇拜心理。

同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内化计算机人文思想,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健康上网观念-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

而且,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将网德纳入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

最后,提倡“网络助学”的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得力助手,网络上有浩瀚无边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网络。

而实事上,网络中几种典型的情况是:聊天、游戏、QQ、浏览居多,和我们“网络助学”的概念相距甚远。

针对网络课堂出现的这几种偏移,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同时要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方法论的指导。

当然,要指导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软件下载的方法及安装。

对于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配备《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学习辅助软件。

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网习惯,从而达到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

(四)信息技术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来武装自己,丰富网络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朝预定的目标前行。

1、加强教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工作,完善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绝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纯网络化的学习,既要克服传统“填鸭式”以“教”为主的模式束缚,又要看到它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大面积的提高知识量的优点;既要完成正确引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主的方法,加快特长生的培养,发挥学生潜质,又要看到缺乏教师的“主导”的弊病所在,杜绝“放羊”现象的发生。

同时教师本身要熟悉现代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还要掌握电子教案,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

2、完善网络教学中的交流功能和学习评价体系,利用技术优势在教学平台上设立“电子公告栏”、“留言版”、“作品交流”等频道,让学生在开展主题探究、协作学习时有广阔的交流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