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的价值的评价

论人的价值的评价

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4期(下)总第323期工作思考·Work Reflections一、人的价值的含义1.人的价值内在的包含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方面。

前者是个人作为客体,社会作为主体,人的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

通常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责任、奉献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而后者是个人作为主体,社会作为客体,人的价值指社会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它相应地体现为社会给予个人的权利、尊重和自我的发展完善等。

一个人有没有社会价值,不仅取决于他的劳动能力与创造能力,还取决于他的道德标准。

马克思曾说,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劳动从本来的意义上讲应该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因为只有满足这种需要才能实现和肯定人的个人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还表现在人有自尊、自爱、自强的需要,需要他人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这是个人作为人所应有的价值[2]。

2.个人价值与个人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对社会尽了应尽的义务,社会对个人劳动给予的物质资料及文化生活享受的满足。

因此,个人价值不仅是正当的,也是每个社会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它与个人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个人主义是指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特殊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个人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和公共利益之上,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损坏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只讲个人,不讲国家;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权力,不讲义务。

所以,我们应重视个人的价值,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和需要。

但是不能任何人不分场合、脱离实际的需要,我们都不加分析地满足。

个人只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他的劳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生才真正有价值[3]。

人的价值大小的衡量标准极其复杂,难有很明确的、大家皆能接受的具体标准。

对社会贡献的多少并不单纯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而作为人生享有的权利和得到社会应有尊重、肯定的自我价值更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二、人的价值的评价所面临的难题1.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呈现出冲突性、务实性和多元化的变化特征。

“多元化”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改革本身预示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价值目标的再确定以及社会发展手段的重新选择,具有新旧矛盾交错、多种价值文化激撞的特点,从而为不同价值评价的存在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活动余地,形成迥然不同的价值评价,从深层次分析,在于人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4]。

2.人的价值的评价是个人的多方面价值的综合,即具有综合性。

在进行价值评价时,我们绝不能因为某种行为具有某方面的价值意义而简单地肯定其人生的全部价值,同时也不能因为某种行为具有某方面的“负价值”而简单地否定其人生的全部价值[5]。

只有认识了人生价值评价的综合性,才能使我们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一个人作为人的复杂性。

3.人的价值的大小很难对比。

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就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来说,很难作确切的对比,因为人生价值中还包含着很多不可计算的精神性的方面。

而且,每个人的潜力、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同样也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能力、潜力的千差万别和所处的社会境遇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都有其最大的人生价值。

作为社会对个体的提倡,应以个体能否实现自己的最大人生价值为标准。

我们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必盲目地同他人进行对比,每个人皆有每个人的最大人生价值,只要尽十分的努力去实现之,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最大意义。

[6]三、人的价值的评价的原则(一)科学性原则价值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就是指主体对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否作出了客观、公正、科学的评判。

坚持价值论人的价值的评价范冠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60)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的价值的评价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逐步浮现出来,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出现了发散的状态。

对于价值评价中出现的矛盾,我们应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人的个人价值,正确协调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价值;价值评价;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多元与一元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194-02收稿日期:2009-03-27作者简介:范冠君,男,学生,从事哲学研究。

194CHINESE FOREIGN ENTREPRENEURS2009年第4期(下)总第323期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有三个基本要求三个观点: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因而也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再次,主体必须坚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价值评价尺度。

主体在评价中,必须在全面准确地认识客体本身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利用客体的规律性,并将自身的需要和目的运用于客体[7]。

(二)一元与多元统一的原则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看,我们承认的“多元化”是指价值现象和人的价值关系的多元化,而不是指真理和真理性认识的多元论[8]。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一元论是不能否定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的基础和普遍规律,每一事物都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本性和规律,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有一元的真理。

但是,每一事物对于人的意义又因人而异,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这些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价值的多元化,这一点同样也是不能否认的。

另外,还要分清对价值多元化现实的客观认识与价值主体的一元性的界限。

客观地认识现实与正确积极地对待它之间有一定差别和联系。

从价值实践的高度看,承认现实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对价值现象具有多元化的普遍特征和趋势,要有客观、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处理之。

这是我们正确地面对现实的一个起点,但不是终点。

并不是说,每个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实践时,应该或者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态度和立场。

正因为现实是“多元”的,所以每个主体就更要认清自己的“一元”,保持自己的一元。

(三)历史的原则价值的评价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具有历史性。

这里的历史性是指在具体的人的价值判断中,标准的内涵具有具体的历史特殊性。

这个历史特殊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确定的,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是不确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个动态性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需要,及其所提出的评价标准不是永远不变的“永恒理论”,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价值评价标准的内涵,实际上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当下所形成的具体标准,因此,它本身必然是历史的,发展变化着的。

人生价值评价历史性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某具体个人的价值的不可能完全被认识性,即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可能在某个时候完全正确地为社会所承认、所确定。

这是因为社会上每个人都处于纷繁复杂、各种各样的社会境遇中。

所以说,由于价值判断标准的历史特殊性和个人人生价值的不可能完全被认识性,我们认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具有历史性。

在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指出人生价值评价的历史性的同时,并不否认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确定性。

四、如何解决人的价值评价的矛盾首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这对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

第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第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大宣言。

其次,重视个人价值。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和社会,同时,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集体、社会依赖于个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只能由富有创造力、富有生气、个性鲜明的个人组成。

马克思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把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一切要以人为目的,摒弃过去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9]最后,正确协调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偏向:一种是只重视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另一种是只看重社会价值却忽视个人价值。

其实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

但二者又不是平列的,人的社会价值相对于个人价值而言,是更重的。

因为人在社会中生活,社会为个人生存、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离开社会,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总是大于或高于个人的。

同时,人的个人价值是由人的社会价值所决定的;人的个人价值要以有益于社会为前提,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制裁,就会丧失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41.[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刘立.试论社会转型期奉献精神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4]刘继孟.价值评价的现实矛盾及调适思路[J].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2).[5]王良铭.价值评价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1).[6]潘树章,陈文滨.关于人生价值评价特点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7]李德顺.生活中的多元与一元[J].长白学刊,2006,(5).[8]万光侠.对社会价值评价尺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山东师大学报,2000,(5).[9]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袁凌云)Work Reflections·工作思考1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