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新课标 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电磁感 应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领悟科学研究 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 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谢谢!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导
四、 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教 学中我采用探究,对比,讨 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5分钟)
寻宝活动:在教室的角落各放四个不透明盒子, 其中有两个盒子里面有磁铁,判断究竟哪两个 盒子中有磁铁?教师应用线圈连接灵敏电流计 找到有磁铁的两个盒子,在有磁铁的盒子附近 移动线圈,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此时提出 问题,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一个问题引入本节主题。
§2.探究电磁感 应的产生条件
岳阳市一中 周凤娟
说课流程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 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 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2、学情分析
1、用什么产生磁场? 2、如何检验是否有感应电流产生? 有这两个提示,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 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再经过讨论,最终 确定三种方案。
方案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磁 场中运动
方案二:线圈接灵敏电流计,条形 磁体在线圈中运动
方案三:小线圈接电源、开关、滑动变 阻器构成电磁铁,大圈接灵敏电流计
3、知识应用(8分钟)
应用一:得出结论后回到引入新课时提 出的问题:解释“寻宝活动”中电流产 生的原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 释,前后呼应。
应用二:手摇发电机,此时教师可以展 示手摇发电机使小灯泡发光,巩固所学 知识,并且与生活相联系,体会科学进 步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应用三
最后邀请学生一起演示“摇绳发 电”实验,并将灵敏电流计指针 的摆动用多媒体投影,并让学生 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探究实验(30分钟)
给学生提供的实验器材: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导体棒,灵敏电流表, 线圈(大小各一个),学生电源, 开关,滑动变验 -分组实验-实验展示-分析总结-得出结 论。
设计实验(6分钟)
让学生用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磁生电”的过程中,如果没有 任何提示,完全让学生自主设计是不切 实际的,提示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 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科学进步和科技成果 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激发学 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秀品 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找 到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从观察到的实验现 象,通过分析和推理,概括出 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让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感应电流产生 的条件.
4、课堂小结(2分钟)
让学生自主回顾实验过程中产 生感应电流的情景,体会回路 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板书设计 §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方案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结论: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方案二:条形磁铁在线圈中运动 结论:条形磁铁插入或抽出线圈 方案三:模拟法拉第的实验(变化的电流) 结论: 小线圈中得电流发生变化 总结: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分析总结(8分钟)
分析总结(8分钟)
从磁感应强度B或闭合线圈的有效面积S改变
方案一B不变,S改变 方案二B改变,S不变 方案三B改变,S不变
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 分析总结,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定量分析,层层 递进,得出结论,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对知识信 息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的能力。
分组实验(8分钟)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做一种方 案,学生开始进行实验,在此过程 中,教师在教室巡查,注意引导学 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展示 (8分钟)
让各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实验,说明本组看 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到的到的实验结论。各组 的实验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 甲组做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可能得出 结论: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会产生电流。 • 乙组做条形磁体在线圈中运动的实验,可能得 出结论:当磁体在线圈中运动时有电流产生。 • 丙组通过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当小线圈的 电流发生变化时,大线圈中有电流产生。 • 设计意图:由于时间有限,每组做一种方案, 通过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学生能感受小组合 作的力量,体验亲自动手设计获得实验成功的 乐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细致观察、 科学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虽然对电磁感应有 了初步认识,但仅存留在现象上, 对电磁感应的根本原因还缺乏全 面的和理性的认识。而且大多数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论分析能力 和推理能力还较弱。这也是本节 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会应用 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和强化学 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理性分析 方法,使学生感悟由现象到本质的实 验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