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权法重点法条解读

侵权法重点法条解读

【1】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原则,或称为过失责任原则,指行为人因自己之过错而致他人损害应负赔偿责任,反之,如行为人无过错则不负责任。

大多数国家的民法都确认过错原则为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我国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也承认过错原则在民事责任中的重要地位。

早期的古代法,如蛮族法典、古罗马法都采取结果责任原则,或称为加害原则,即行为人致他人损害,不论其有无过错都应负赔偿责任。

直至十九世纪欧陆国家法典化时期,过失责任原则才作为一般原则在民法典中得到确认。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规定:“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

这一规定便形成了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正如民法典起草人塔里伯在解释民法时一所说:“这一条款广泛包括了所有类型的损害.,并要求对损害作出赔偿”。

“损害如果产生要求赔偿的权利,那么此种损执一定是过错或不谨慎的结果”。

这一简短的条文是对罗马法债法中的过失原则的重大发展,日后的大陆法系各国的民法典大都相继沿袭了这一规定。

它形成了十九世纪民法三大原则之一一一为自己行为之责任的原则。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原则,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侵权责任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对于过错的认定可能发生举证责任倒置,即“过错推定责任”。

过错推定责任仍然是以过错为承担侵权责任的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项独立的规则原则的一种特殊形式。

【2】第二十八条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多处使用了第三人概念,但并非同一个概念,只有第28条规定的第三人侵权行为才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其后果是免除实际加害人的责任,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的侵权行为类型,第三人侵权行为是普遍适用的免责事由。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行为类型,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侵权行为为免责事由,但规定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可以免责的,则第三人故意造成损害可以免除实际加害人的责任;规定受害人重大过失或者过失造成损害实行过失相抵的,则第三人重大过失或者过失造成损害可以免除实际加害人的责任。

必须分清第三人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分别侵权行为和竞合侵权行为的界限,分清第三人侵权责任与连带责任、按份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界限。

凡是第三人的行为不是损害发生的全部原因的,就不是第三人侵权行为,就不适用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实际加害人免责的规则,而应当分别按照不同的责任形态承担不同的责任。

其规则是:共同侵权行为、连带责任;分别侵权行为、按份责任;竞合侵权行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第三人侵权行为、第三人责任。

【3】第三十五条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

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侵权责任法》35条的规定来看,其适用内涵是较为丰富的,即以调整个人间的雇佣关系为主,调整有偿帮工关系为补充,类推适用无偿帮工关系为例外。

首先,35条是否包括义务帮工,属于法律解释的问题。

因义务帮工行为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相关法律调整不可规避。

若将义务帮工排除在外,会导致受害人的救济缺乏法律依据。

且基于公平正义和保护弱者的原则,立法者也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来释明35条的适用范围,使其成为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法律依据。

其次,从比较法上看,很少有国家要求,雇佣关系必须以有偿为前提团。

35条是用来调整个人雇佣关系的,且主要调整的是有偿的个人间用工关系,但是基于比较法上对雇佣关系的定义,可以推断35条并没有否认无偿用工关系的存在,只要件成熟,其就可类推适用35条的规定。

最后,术语的摒弃不等于实践操作的不适用。

义务帮工并不是规范的法律术语,而是我国法上较为特色的术语。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实现法律的科学化,像许多颇具中国特色的法律术语一样,义务帮工自然被摒弃在了《侵权责任法》之外。

然而,摒弃这些非规范化的法律术语并不等于排除了义务帮工关系的现实存在,在实践中对于义务帮关系的调整适用,纵观整部《侵权责任法》也就35条的规定是较为合适的。

【4】第四十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等于补偿性赔偿金加惩罚性赔偿金之和,如《牛津法律辞典》将惩罚性赔偿解释为:系一个术语,有时用来指判定的损害赔偿金,它不仅是对原告人的补偿,而且也是对故意加害人的惩罚。

惩罚性损害赔偿,也称示范性的赔偿或报复性的赔偿,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狭义说主张认为,惩罚性赔偿仅指惩罚性赔偿金,不包括补偿性赔偿金美国法院在判例中采用狭义说我国学者也普遍采用狭义说杨栋先生认为:“惩罚性赔偿,又称惩戒性赔偿,是指在侵权案件中,法院除了判决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补偿性的损害赔偿外,还判决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一笔赔偿金,主要用以对侵害人进行惩罚和防止侵害人和其他人再犯类似行。

【5】第四十九条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本条是关于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如何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如何承担责任,需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首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第二,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后,不足的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作为机动车出租人、出借人的所有人,将机动车出租或者出借后,就丧失了对该机动车是否会给他人带来损害的直接控制力。

机动车承租人和借用人作为机动车的使用人,具有直接的运行支配力并享有运行利益,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

第三,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机动车所有人在将机动车出租、出借时应当对承租人、借用人进行必要的审查,比如承租人、借用人是否有驾驶资格。

同时,还应当保障机动车性能符合安全的要求,比如车辆制动是否灵敏等。

机动车所有人没有尽到上述应有的注意义务,便有过错,该过错可能成为该机动车造成他人损害的一个因素,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负相应的赔偿责任。

【6】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例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本条是关于在什么情况下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规定。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这表明医疗损害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只在本条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即医务人员有违规治疗行为或者隐匿、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的,才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患者有损害,因本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并非当然认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也就是说,医疗机构可以提出反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具体地,依照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条第一项规定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是医疗机构存在过错的表面证据,并且是一种很强的表面证据,因此,本条规定这种情形下推定存在过错。

但医务人员有过错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诊疗规范的规定毕竟不是等同的概念。

例如,遇有抢救危急患者等特殊情况,医务人员可能采取不太合规范的行为,但如果证明在当时情况下该行为是合理的,就可以认定医疗机构没有过错。

【7】第六十五条因污染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环境污染责任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其采用了无过错责任的规则原则。

从侵权纠纷角度研究环境污染责任,根据不同的污染源,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居民之间生活污染适用过错责任,主要由物权法规定的相邻关系解决,不受其调整。

而企业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适用无过错责任,主要由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法、水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调整。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中对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形式有所规定,主要涉及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和第三人责任。

【8】第六十九条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责任现代风险性损害是社会发展必要的损害、损害频繁发生、后果严重、难以防范的特征,决定了现代侵权责任法的发展方向,促成现代损害补偿体系的形成。

(1)促使过错责任发展到多元化归责原则,促成危险责任原则的形成。

众多风险造成的损害不过是社会发展必然面临的损害,行为人往往没有过错。

如果仍然固守过错责任原则,受害人必然无法获得救济。

而受害人往往又是弱势群体,若由其承担社会风险,必然不公平。

(2)促成从矫正正义到分配正义的发展,近代侵权行为法以矫正正义为指导思想,在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转移损失,有具有过错的行为人承担责任,回复利益之常态。

(3)促成多元救济体制的形成。

侵权责任法采用无过错责任,将因当事人无法控制的风险造成损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进行“分散损失”,建立多元化救济体系。

【9】第七十八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由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责任的正当性在于由其引发的风险、负担管理义务。

饲养人饲养动物,也就带来了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风险。

动物管理人负担管理饲养动物的义务,负有防范饲养动物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义务。

因而,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该承担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的现行规定,稍显粗糙。

其仅仅规定一般情形下,由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在动物园动物造成他人损害时,由动物园承担过错推定责任。

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未能清理责任人承担责任的正当性依据的思路,造成归责原则规定的粗暴化;另一方面,未能解决第一个问题,也就无法梳理清楚第二个问题:饲养人与管理人的责任分担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