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病理学(英文):Forest Pathology课程编号:14351035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林木生态系中乔、灌木树种发病的原因、症状,生态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林木病害防治的理论。
除林木外,林木苗圃、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木及一些主要经济林的病害, 以及林木主要产品——木材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和防治措施也属于林木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总论和各论。
总论部分——绪论、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林木病害的病原、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林木病害防治等。
各论部分——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林木枝干病害、林木根部病害、立木和木材腐朽、果树病害等。
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的特点,病原、林木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以及防治的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林木病害的发生、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具体任务有:1、了解林木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历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理解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了解常见的侵染性及非侵染性病原。
3、理解菌物、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类群以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征。
4、理解病害的病程、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和预测方法。
5、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机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6、掌握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从不同种生物感病的例子引出林木病害,通过图片展示国际上典型的林木病害,使学生对林木病害有直观概念并了解林木病害的危害性。
了解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我国林木病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林木病害的重要性;林木病理学内容、任务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作业与思考题1)林木病害发生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2)简述世界和中国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历史。
3)林木病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4)简述林木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讲授林木病害的现象、本质及定义;林木病害发生的特点、发生条件以及相互关系。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症状在林木病害诊断上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林木病害的定义,发生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林木病害(1.5学时)林木病害的现象和本质,病原的定义及其分类。
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定义。
病原、感病林木、环境条件三者之间在病害发生发展中的辩证关系。
病害与损伤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林木病害的症状(1.5学时)林木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的定义。
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过程及其解剖病变类型。
症状在林木病害诊断上的重要性。
林木病害症状的主要类型:白粉、锈粉、煤污、粉霉、蕈体、萎蔫、变色、斑点、腐烂、溃疡、变形、丛生、瘿瘤、流胶流脂等。
作业与思考题1)什么叫林木病害?林木病害与一般的林木损伤有何区别?2)何谓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哪些?3)病原、寄主、环境条件三者与林木病害发生的关系是什么?4)林木病害有哪些症状类型?5)林木病害的诊断依据有哪些?6)林木病害的分类方法有哪些?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1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讲授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的种类,各类侵染性病原的形态、性状、症状及诊断特点(特别是菌物),各类非侵染性病原的症状特点。
使学生了解菌物及其他侵染性病原的一般性状,掌握不同病原物病害的症状、诊断、侵染循环及防治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菌物的基本特征,林木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细菌及病毒等侵染性病原的主要类群;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原种类及所致病害的典型症状。
难点——病原菌物的形态、分类及诊断,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一节林木病原菌物(6学时)什么叫菌物?菌物的基本形态(营养体和繁殖体),菌物的生活史的概念、菌物的生物学特征、菌物的分类、林木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菌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和防治措施。
第二节林木病原原核生物(2学时)林木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形态、繁殖、遗传和变异),林木病原细菌的分类,林木病原细菌的致病特点(侵染来源、侵入途径、症状特点)。
林木细菌病害的防治途径。
第三节林木病原病毒(1学时)林木病毒的一般性状(形态、化学成分、繁殖)。
林木病原病毒的传染方式和传染来源、林木病毒病害的症状及其诊断、林木病毒病害的防治途径。
第四节寄生性种子植物(0.5学时)一般概念。
桑寄生科的寄生植物,菟丝子科的寄生植物。
第五节林木病原线虫及其他病原生物(0.5学时)病原线虫的一般形态、生活史。
林木的主要线虫种类,根结线虫致病特点及防治途径;松材线虫的致病特点及危害性。
螨类、藻类一般性状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第六节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原(2学时)林木非侵染性病原定义;致病的气象和土壤因素及所致的林木病害种类;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类型。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作业与思考题病原菌物1)什么是菌物?菌物主要包括哪几类微生物?2)菌物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类型有哪些?3)简述菌物生活史的含义及生活史类型。
4)简述子囊菌门中与林木病害有关的重要属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特点。
5)简述担子菌门的形态特征。
6)简述担子菌门中与林木病害有关的重要目及属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特点。
7)什么是无性型菌物?8)简述无性型菌物中重要属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特点?原核生物部分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有何本质区别?原核生物包括哪些类群?2)何谓革兰氏染色?它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有何作用?3)细菌的鞭毛有何功能?在分类学上有何重要性?4)林木病原细菌有哪些重要属?各有何特点,引起哪些病害?5)林木细菌性病害有哪些症状特点?6)林木细菌病害的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有哪些?7)林木植原体病害的症状有何典型特征?8)简述林木植原体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
病毒部分1)病毒在形态、化学组成及生物学特征方面与细胞生物有何区别?2)林木病毒由哪些组分组成?3)林木病毒病害的症状有哪些类型?4)林木病毒病害有哪些传播方式?5)如何进行林木病毒病的诊断和鉴定?6)如何根据林木病毒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相应防治措施?高等寄生植物、植物寄生线虫、螨类、非侵染性病害部分1)何谓全寄生、半寄生?2)林木寄生线虫的生活史有何特点?3)林木非传染性病原有哪些?4)简述林木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和发生特点。
5)寄生性螨类和藻类引起病害的特点如何?6)什么叫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哪些?7)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如何区别?它们之间有无联系?8)简述不同缺素症所致的病害症状特征及防治措施。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讲授林木病害发生过程,侵染循环的定义及包括的三个环节。
使同学理解每个环节在病害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侵染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
难点——林木病害侵染循环及防治的关系。
第一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1学时)病害的侵染过程:概念、病原物与林木的接触、病原物的侵入、外界条件对侵入的影响、病原物在林木体内潜育扩展、外界条件对扩展的影响、侵染表面化及症状显现。
第二节侵染循环(1学时)什么叫侵染循环?侵染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来源及各场所的存活方式。
研究侵染循环对病害的防治意义。
作业与思考题1)典型的林木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包括哪几个时期?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有哪些?他们与病原物的寄生性存在着怎样的联系?3)决定病害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它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 什么叫侵染循环?它包括哪些重要环节?5) 侵染循环与病程之间是什么关系?6) 为什么说了解侵染循环是科学进行病害防治的基础?第四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病原物通过寄生性这一前提,对受害林木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或破坏性;而寄主林木也能通过自身的免疫、抗病、避病、阻止侵入等因素主动或被动抵抗病原物的为害。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致病性和抗病性的概念,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难点——垂直抗病与水平抗病性的概念。
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1.5学时)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的不同类型。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专化型、生理小种的概念;共生和抗生概念等。
第二节林木的抗病性(1.5学时)林木抗病性、感病性的概念;抗病寄主、感病寄主;垂直抗病、水平抗性;基因对基因假说。
林木的抗病机制与林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一些概念:保卫反应、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抗毒素(或植保素)、耐病、避病;环境因素与抗病的关系。
作业与思考题1) 根据异养生物寄生性的强弱,可以将他们区分为哪几类?它们与林木病害间有什么联系?2)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间的关系有什么规律可循?3) 林木的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有哪些区别?4) 林木的抗病性机制有哪些?第五章林木病害流行与预测(1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林木病害的发生,无论是轻微的还是严重的,是爆发的还是延迟的,都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造成病害流行的因素,并能准确预测病害的发生发展。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害的流行要素,寄主、病原、环境和时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利用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新技术、新理论准确预测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林木病害流行(0.5学时)什么是病害流行?病害流行的条件和主导因素;影响病害流行的寄主因素、病原因素、环境因素及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第二节病害流行预测(0.5学时)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的依据,长期和短期预测预报的方法。
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新技术、新理论在病害流行和预测中的应用。
作业与思考题1) 什么是林木病害流行?林木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哪些?2) 有哪些因素经常导致一种病害在一个地区流行?3) 林木病害的预测意义何在?如何实现林木病害流行的精确预测?第六章林木病害防治(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如何利用人为措施对林木病害的发生发展进行干预,以实现森林经营的目标。
了解防治的目标及病害防治的指导思想。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林木病害综合防治的概念,林木病害的防治原则和林木病害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