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感受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加强表达能力。
3、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4、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教学录音和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构建开放的课堂运行体系,教师准备(课件、录音机),让学生体验、感受大自然春天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听歌曲,说春天1、导入: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喜欢听歌、唱歌。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旋律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2、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边唱边舞,进入情景。
3、师生交流:同学们,歌曲中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找春天呢?他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呢?4、生生交流:听了歌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同桌为小组交流,然后个别向全班汇报。
学生通过听歌曲,知道了歌曲中的小朋友从“红花、绿草、黄莺”等景物中发现春天到了。
学生知道了这些特点后,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看课件,谈发现导语:春天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相信大家会有好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共同感受春天的快乐。
1、播放描绘春天景物的课件: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辛勤的蜜蜂,飞来飞去的燕子……2、教师启发:春天里的景色美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光,并把你的新发现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好吗?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如:欣赏了图,我发现迎春花露出了嫩嫩的小芽,好像在报告春天到了。
看着粉红的桃花,我好像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感受到春天真美好。
我发现小蜜蜂在辛勤地劳动,知道春天来了。
我发现燕子飞来飞去,让我感到春天到了。
我发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用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正如著名教育家刘佛新说的: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些,不要看得太神秘,只要有一点新思路、新意思、新观念、新意图、新做法,就可称得上是创新。
三、自由谈,赞春天1、在春天里,你发现同学们最想去做什么?与小组里同学互相交流。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
如春季运动会、春游、画春天、书签、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
这一设计,学生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景,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中进行对话,发表独特感受,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走进校园,说春天、画春天、拍摄春天1、带领学生走进校园。
(自由组合,欣赏校园的春天)〔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良好的情景氛围是前提。
所以我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校园,把春天的景色真实地再现于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你对校园春天赞美。
(自由组合)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五、课外延伸(自选)1、向父母或邻居的小朋友讲讲自己发现的春天的景色,以及发生在春天的事。
2、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诗歌。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1、训练内容:《春天里的发现》是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安排的口语交际训题。
2、训练要求:本次训练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并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
3、教学目标:⑴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感受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加强表达能力。
⑶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⑷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训练准备:教学录音和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听歌曲,说春天1、导入: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喜欢听歌、唱歌。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旋律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2、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边唱边舞,进入情景。
3、师生交流:同学们,歌曲中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找春天呢?他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呢?4、生生交流:听了歌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同桌为小组交流,然后个别向全班汇报。
5、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是啊,春天是多美好的,红花开放,绿草如茵,黄莺在春天里歌唱。
小朋友就是根据这些,发现春天到了。
今天,我们就一“春天里的发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学生通过听歌曲,知道了歌曲中的小朋友从“红花、绿草、黄莺”等景物中发现春天到了。
学生知道了这些特点后,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看课件,谈发现导语:春天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相信大家会有好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共同感受春天的快乐。
1、播放描绘春天景物的课件: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辛勤的蜜蜂,飞来飞去的燕子……教师启发:春天里的景色美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光,并把你的新发现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好吗?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如:欣赏了图,我发现迎春花露出了嫩嫩的小芽,好像在报告春天到了。
看着粉红的桃花,我好像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感受到春天真美好。
我发现小蜜蜂在辛勤地劳动,知道春天来了。
我发现燕子飞来飞去,让我感到春天到了。
我发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用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正如著名教育家刘佛新说的: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些,不要看得太神秘,只要有一点新思路、新意思、新观念、新意图、新做法,就可称得上是创新。
三、自由谈,赞春天1、在春天里,你发现同学们最想去做什么?与小组里同学互相交流。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
如春季运动会、春游、画春天、书签、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
四、走进校园,说春天、画春天、拍摄春天1、带领学生走进校园。
(自由组合,欣赏校园的春天)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良好的情景氛围是前提。
所以我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校园,把春天的景色真实地再现于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你对校园春天赞美。
(自由组合)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五、课外延伸(自选)1、向父母或邻居的小朋友讲讲自己发现的春天的景色,以及发生在春天的事。
2、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诗歌。
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凸现了语言表达的交际功能,强化了口语交际的实用功效《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教材内容】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伸出双手,献上爱心。
外地的陌生人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我们可以为他们指路;腿脚不便的老爷爷要给远方的儿子寄信,我们替他们把信寄出去……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我们都有好多机会帮助别人。
想一想,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呢?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教材分析】如果按照教材提出的内容,在教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把教材的要求提出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就可以完成任务了──不就是让学生想想这个问题,然后说一段话吗?这跟过去的说话没有什么区别呀?但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就不能再这样简单的来看这个题目了。
首先,这是一次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语与说话的区别就在于──有交际的对方的呼应,讲话的目的是为了给对方听。
听话一方认真倾听,并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在口语交际进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雷锋,学会帮助别人”的品德与生活的教育;再次,按照新教材“主题单元”设计的思路,本次口语交际,是“这一单元内容主题──学会帮助别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新课程提倡综合性学习,因此,我们在进行这次口语交际教学时,还要考虑跟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不仅练习口语,还应该结合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特别是语文实践的能力;还有,我们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我们设计教学时,要考虑为学生创设一个需要交际、喜欢交际的活动性学习情境。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开展“我们来当小雷锋”系列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系列活动之一──每天讲两个雷锋的故事:利用学生早到校的时间,为学生讲雷锋的故事。
每天早上讲一个,中午讲一个。
每个故事不超过五分钟。
故事可以老师给学生讲,也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做准备。
一直讲到本单元教学结束。
系列活动之二──“我们来当小雷锋”: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提到本单元第二篇课文的位置来进行教学,结合给学生讲的雷锋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雷锋,认识雷锋乐于帮助别人的品德。
教学完本篇课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我们来当小雷锋”。
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在大街上、在居民区,留意哪些人遇到了困难,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思考自己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对方以帮助。
强调:做帮助别人的事情时,一定是力所能及的。
活动开展的时间为一周左右。
系列活动之三──“有一道难题,大家想想怎么做”: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认真回忆自己小组同学帮助别人做的好事,想一想:当时,被帮助的人遇到了什么困难?练习着把困难讲清楚。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两个“困难问题”(实际是人们遇到困难的具体生活情境)。
班上召开“有一道难题,大家想想怎么做”讨论会。
会上,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将自己小组准备好的“困难问题”向班上的其他小组同学提出,请大家做答。
教师注意引导其他各组广泛发表意见。
在其他小组同学说出“该怎么做”以后,提出问题的小组再派代表讲述自己小组是怎么帮助别人的。
然后,大家进行讨论,看那个组同学的做法或想法更好。
系列活动之四──“我们班的小雷锋”的故事演讲活动:通过访谈、交流、观察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个人准备一个“班上小雷锋热心帮助别人”的故事。
先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再讲给小组的同学听。
等单元教学结束,下一单元教学开始时,每天的早晨、中午,分别安排两到三个同学(一般情况下,二年级的学生,讲一个故事也就2~3分钟,这样,一天可以安排6名学生。
班容量不大的情况下,一周内可以完成。
如果班容量比较大,也可以先集中开一个故事会,故事会上没能讲的,安排在其他时间),到前面为大家讲“我们班上的小雷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