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论镇海老城区的优化与升级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2015年,浙江省首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新理念,围绕特定产业,挖掘和培育特色优势,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抓手、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新标杆、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平台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新载体。
这种新理念的实际应用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带着这一创新理念,我对镇海老城区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镇海老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位于浙江省东部,甬江出海口,东临东海,自后梁吴越王(公元909年)建城,迄今已逾一千多年,镇海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到的人文情怀,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素有“海天雄镇”、“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称。
但是自去年起,原位于镇海老城区的各行政部门陆续搬迁至骆驼新城,不再作为区级政府所在地的镇海老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紧张与繁忙。
原本应该依据如此优良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凭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镇海老城,以提升文化品质为首要目标的建设思路,在如今则变成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意识的淡漠,商业经济发展退步,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文化品位,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镇海老城的发展。
随着行政部门的迁出,镇海老城只能依靠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像一辆耗尽燃料的汽车,在社会发展的大道上苟延残喘罢了。
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急需诞生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主导优势来为镇海老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我们拥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特色文化,我们为何不能对其加以利用呢?如何切实提升镇海老城人民对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理解,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与知名度?如何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明确文化内涵和旅游结合来为老城发展助推?我们又该如何改造镇海老城的现有设施,建设起对于文化特色发展有利的配套设施?我认为,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引领,镇海老城的发展与产业的增长,也必然依赖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内核。
因此,合理利用这个拥有几百年文化积淀和众多历史遗迹的小镇,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能否将镇海打造成一个文化特色小镇呢?我们又该如何提升镇海的文化品质,将镇海老城建设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特色小镇呢?我做出了以下研究。
一、建设目标大处规划,小处建设,充分利用镇海老城区的悠久历史和众多海防遗迹,以及原先具有的城市公园、内城河沿岸景观带、沿江景观带。
改良旧的一套与行政功能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配突出文化特色小镇的鲜明特点的配套“装备”。
而且,我们还需要兼顾群众基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将镇海老城区建设成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调结构,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稳增长,以文教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商业发展的新结构小镇,全方面激发文化的力量。
二、人文建设1. 开发整建沿江沿河人文绿色景观带镇海老城区内有一条内城河及其众多支流贯穿全城,老城区内的住宅区也大都分布在河流沿岸,镇海人民闲暇时都会沿河走走,散散心。
要想将文化品质提高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惯入手。
一方面,可以沿河建立大片绿地和休闲健身漫步道。
在提高小镇绿地覆盖面积的同时,还能提供给居民提升身体素质的运动场所。
在条带状的绿地和漫步道边,可以增设镇海籍院士的塑像,注明该院士的主要工作领域和对国家的杰出贡献。
这样既能让老城区居民更深入的了解镇海,提升文化水平,又能向外来游客展示镇海老城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院士之乡”的文化特色。
人们在晨练晨跑或旅游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且将这种气息融入到老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拍摄文化旅游宣传片,吸引游客了解和认识镇海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开展家乡文化特色教育,提高居民对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争取做到“全民皆导游”,培养热爱家乡文化的社会风气,从而提升老城的文化品质。
2. 建设文化教育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的统一体镇海中学是浙江省名校,它坐落在镇海老城区内。
百年来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培养出了一代代业界精英,为全国各地提供高知识文化水平的镇中人才。
同样,镇海中学凭借其出色的教育成果,吸引了来自镇海周边地区的优秀学生,甚至宁波大市周边县市区的学生,也不远千里地前来求学。
镇海中学也用他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优秀的教师团队推动着镇海老城区教育事业的进步。
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发扬光大靠得就应该是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镇海特色的人文情怀熏陶着梓荫山下的学生们,教会他们去理解和发扬这种无价之宝,将镇海人民这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也为建设文化特色小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招宝山旅游风景区及其周边的景区是镇海老城人民最熟悉不过的地方,镇海历经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留有大量海防遗迹,它们点状分布在甬江出海口和招宝山周边,招宝山景区内还建有镇海海防历史纪念馆,这是我国第一座海防历史纪念馆,其中以1885年镇海抗法保卫战为陈列重点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了镇海老城的悠久历史,以及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
前者是镇海文化的见证者,是镇海特色文化孕育的摇篮。
后者则是镇海旅游产业的先锋力量,带动着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以及餐饮、住宿行业的发展。
建立特色文化小镇,就是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镇海老城区自从行政部门外迁后,行政服务功能被弱化,众多餐饮、酒店相中政府中心周边的大量流动人群,于是搬迁至新城,寻求更高的利益。
因此,我们就更需要提升文化品质来为镇海经济发展助推,例如,在旅游景区附近建造餐饮商业区,出售宁波特色海鲜和宁式家常菜;在镇海中学周边建立起安全卫生的餐饮街,为学生提供健康营养的饮食。
同时,这些餐饮业也能够依靠学生的购买力和消费来获取经济利益,为镇海老城的餐饮发展提供范例。
我们要努力将旅游和文化连成统一的整体,以人文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业商业的发展,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来增强经济发展硬实力。
三、商业建设1. 特色美食与特色文化交融以人文传统促经济民间的传统文化与风俗在如今飞速的城市化脚步下消磨殆尽,原先存在于民间的各种传统习俗与文化也逐渐在上班族们的脑海中消失了。
我们不仅要挽回这些文化特色,还要用这些文化特色为镇海老城区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镇海老城的宗教信仰大都是佛教,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习俗,这种特色文化的熏陶,改变的不仅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还有人们待人处事的观念。
至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品,就实在太多了,竹马,铁环,空竹都是我打小就知道的玩具,还有一些用竹篾制作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同样展示了丰富的地方文化。
众所周知,宁波具有花式繁多的特色美食,而镇海作为这一主线中的一部分,同样具有镇海的传统特色美食。
其中镇海糕点是宁波一带的传统名点,历史悠久,是全国糕点十二大派系之一。
镇海人对于水磨年糕也有独特处理方式,特色美食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也是镇海人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道德文化体现。
开发特色文化不该仅仅流于形式和宣传,而是应该向所有人展示这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带来的巨大商业动力。
特色美食与特色文化交融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我们现在无法知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我们可以从大处引导。
打造美食文化统一的步行街,将饮食元素、文化元素、商业元素结合,以步行街这种旅游开放的形式向人们传达我们镇海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可以使商业旅游与文化宣传双收,也就达到了以人文发展促经济的效果。
2. 开发文化旅游提供文化传统的体验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业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传统文化依附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来发展自身;旅游业又通过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来大量投资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镇海作为历史名镇拥有众多历史遗迹,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它们,和现今已经建成的拥有特色文化气息的建筑。
如位于居民区中的世博之家,现作为十里红妆的展示场所和大型活动的举办场所,是传统婚庆文化的典范与模板。
原区委对面的吴杰故居,其主人吴杰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镇守镇海口炮台,任一护浙江提督,极有声望,其建筑风格也极具代表性。
现作为书画作品定期展出的文化中心,时常有镇海书画家的作品在那里陈列。
对那里进行旅游参观开发,可以为大众提供对于镇海特色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传统的体验,同时,还可以在展馆的游客中心或售票中心,向参观者出售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画家作品册。
不仅如此,在得到书画家授权后,还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印在折扇或陶瓷杯上,充分激发文化的力量,用文化来给旅游商品提供附加值,以达到发展文化旅游的目的。
四、基础设施建设1. 打造与文化品质提高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1)将文化元素注入日常交通工具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公共交通出行工具是展现镇海文化特色小镇的绝佳方式,不仅融入百姓生活,还能够加深文化印象。
镇海是中国著名商帮“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有包玉刚、邵逸夫等镇海籍商贾巨子,我们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充分反映这一特色,在公交车厢内打造以宁波帮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公交”。
还有,自2013年10月起,镇海老城区内投放900辆公共自行车,一方面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响应国家“低碳生活”的号召,另一方面也为缓解老城区内的交通拥堵问题,方便居民出行。
现如今,为将镇海老城打造成特色文化小镇,我们可以为公共自行车本身的涂装和公共自行车租借站点做出新的设计,可以加入旅游宣传元素和美食宣传元素等等,便于人们从点滴和细节中增进对文化特色小镇的了解。
鉴于公共自行车的投入和使用量,我想,当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自行车骑行在镇海老城区的道路上,一定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2)开展墙体、公交站的特色文化设计关于城市中的各种建筑外墙,我们不该用闪闪发光的防盗窗和玻璃来装饰这样一个监狱,我想到了一种新兴的艺术表达形式——艺术涂鸦。
虽说这种形式现在过于非主流,但是如果合理的改变,设计新颖的图案,融入建设文化特色小镇的元素,改装设计外墙,对于某一个小区,或是某一条街的涂鸦主题进行限定,组成文化气息浓郁的特色居民区,就会有极大的积极影响与价值。
同样可以创新的不仅仅有建筑外墙,早在2013年,宁波大市就开始在地方报纸上征求百姓对于特色公交站的设计方案,并在适当评估和比较后,对于某些合理且富有新意的设计稿进行实施和建造。
我认为这一措施也可运用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中,比如小镇中的路灯、绿化带、公交车站店铺标识等等。
这样不仅能够在小镇建设中融入群众想法,集中民智,科学规划,而且还能不让文化特色小镇流于形式,要落实到这个特色小镇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在这里,我举一个特色公交站的例子,我们可以请书法家亲笔书写站名和该站台停靠的车辆,这不仅是对小镇建设的一种帮助,更是对中国传统书画文化的宣传与应用;还可以请广告公司单独为每一个公交车停靠站设计以“海防文化”为主题的站点,打造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公交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