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ppt课件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ppt课件
1.《蓝屋》绘于1901年
2、熨烫衣服的女人 (1904年) 3、两姐妹
4、一个盲人的早餐(1903年) 5、悲剧
蓝色时期风格:
孤寂 悲哀 凄凉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粉红色时期,遇到爱情)
•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 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 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1881-1899年 童年时期
•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 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 斗牛士》;
•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 术学校;
•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 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 《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 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 得到金牌奖。
•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 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在克利希大街的居所 1896年,十五岁的毕加索
毕加索与妹妹劳拉
青年毕加索 1918年与第一任妻子结婚
毕加索,1904年左右,23岁
毕加索与儿子克劳德
1896年
1901年
1906年
• 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 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 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
• 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 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 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 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 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 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 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 。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 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 。
《斗牛赛和鸽子》 《赤足的少女》(14岁)
童年时期:
“我少年时候已经画得跟拉斐尔大师一样好,但我花了一辈子的时 间去寻找怎样像个孩子一样画得真实。”——毕加索
《贵族夫妇》
《戴帽子的男人》
凄冷的蓝色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人生低潮)
• •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
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 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 成自己的风格。 • 这个时期作品以蓝色为主调,加强 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 • 作品中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这一 时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 期。 • 蓝色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 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 独。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 、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 他的成功之路。
土地 革命
图1 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
齐 白 石 的 智 慧
昨夜床前点灯早, 待我解衣未睡倒。 寒门只打一钱油, 那能供得鼠子饱。 值有猫儿悄悄来, 已经油尽灯枯了。
《血衣》这件著名作品是画家王式廓于1959年起倾毕生 精力却未曾最后完成的杰作.《血衣》再现的是新中国成立 初期土地改革时农民斗争地主时的场面。
————————不同時期的自画像————
1907年
1938年
1973年
•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 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 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 —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 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 义时期”等等。下面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部分 作品,供你欣赏。
1973年王式廓为把《血衣》画成油画.带病到河南巩县 再度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为收集色彩的形象素材,王式廓 深入农村、水利工地进行写生,工作起来总是废寝忘食,在 短短的29天里,他画了74幅画。为了崇高的艺术事业,他是 拼上命了。因为他知道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所以要争分夺秒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据人们回忆,在1973年5月22日这 一天的下午6时,王式廓正在画农民双头象的时候,“他脸 上冒汗,手也发抖,突然昏迷过去。从此再也未醒过来。” 王式廓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后人的是一笔精神财富。画家用 了毕生的精力,以凝重的笔触表达了亿万农民在为自己的生 存权而抗争的宏伟场面。就这样,他为着崇高的艺术事业, 献上了62岁的宝贵人生。
毕加索和他的画
如果没有毕加索,现代艺术根本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毕加索生平
•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 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 才,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 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血衣》构图宏大,全画 以举血衣的妇女为中心,把庞 大的人群组织在瞬间情节的绘 画高潮中,多层次却主次分明, 显示了画家把握大场面构图的 能力。那手持亲人血衣的妇女, 手在颤抖,脚已发软,身体扭 曲,几乎昏倒,一字据的老农,劳
动了一辈子的双手粗大有 力,创造了无数财富,但 又一贫如洗,反而欠下一 身债;那双目失明的老妈 妈,眼眶深陷,满腔凄楚 ,欲哭无泪,她太想见到 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 ……。作品人物形象典型 ,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活生生地刻画出了封建制 度下中国农民的命运。
王式廓的《血衣》写生稿
王式廓创作素描《血衣》是呕心沥血,绞尽了
脑汁。素描《血衣》从1950年酝酿到1 959年完成 ,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也不过用了8年。利用10年时间创作一件作品,在 中国绘画史上是首例。由此,我们不得不折服王式 廓强烈的精品意识和严肃的创作态度。1953年完成 第一稿时,并没有血衣情节,1954年他受连环画启 发,画面上才有了血衣这个中心结构。
图2 王式廓未完成的油画作品《血衣》
《血衣》作者简介:
王式廓(1911—1973),山东掖县 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留学 日本,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 动。1938年到延安,历任鲁艺美术系 教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善于用 素描刻画中国农民形象,画风质朴浑 厚,创作上长于情节性绘画。代表作 除(血衣)外,还有木刻<改造二流子) ,油画<参军)等。王式廓把自己的事 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 创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追求更 高的艺术境界,他手握画笔倒在画架 之旁的极其敬业的精神成为了美术界 的“王式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