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课 虽有嘉肴

第二十课 虽有嘉肴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的用法。

(重点)
2.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和古代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

(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
..也:
(3)至道
..:(4)弗学,不知其善.也:
(5)是故
..:(6)困.:
(7)自反
..:
..:(8)自强
(9)故.:(10)教学相长
....:
(11)学学半
.....:
...:(12)其此之谓乎
3.填空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和《》合称为“三礼”。

为儒家论礼丛书,《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在。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学学半
(4)其此之谓乎?
5.文章前两句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句与第二句有什么关系?
6.短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二)当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礼记》,又名《___________》,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编撰。

(2)宋代的理学家选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把它们合称为“四书”,
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3)儒家经典著作“五经”指《》《》《》《》《》。

2.重点句子默写。

(1)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一句是
(2)文中指出进行实践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文中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各学科科代表,你很想当某学科科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你要怎么说才能取得同学的信任与支持呢?(不超过40字)
示例:我热爱语文,责任心强,有你们的信任与支持,我有信心当好语文科代表,请大家给我一个机会。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罕辞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献诸.子罕
B尔.以玉为宝
3.翻译下列句子。

A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B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学习体会
(五)教师评语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及写骈偶句的方法。

(重点)
2.理解短文阐发的教育思想。

(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短文如何论证得出“教学相长”?
2.如何理解“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明确“之谓”的用法?
4.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5.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种什么写法?
6.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当堂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
“___________”这个结论。

2.本文集中论述了___与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解释下列字的古今异义
虽:古义:今义:
旨:古义:今义:
困:古义:今义:
自强:古义:今义:
(三)拓展延伸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董遇①字季直,性质②讷③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④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陈寿《三国志·董遇传》)
【注释】①董遇:汉末三国魏人,著有《周易注》十卷,《春秋左氏传章句》三十卷,《老子训注》二卷。

②质:质朴。

③讷:口齿不流利。

④渴:急切,迫切。

1.翻译下列句子。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2.你怎样理解乙文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
3.甲文的观点是“教学相长”,这在乙文中有体现吗?请简要分析。

(四)学习体会
(五)教师评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