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人格魅力摘要:庄子不但是一个文学家与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而且是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一、提倡“天人合一”,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
二、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热爱与追求,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审读生命,对待死亡。
三、对自由有着执著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追求个体生命逍遥无待的浪漫风度;对现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自由人格尊严的维护。
四、在他恬淡怡然,闲适平和的心态之下,蕴藏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尤其体现在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上。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热爱生命;追求自由;批判精神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Zhuang ziAbstract: Zhuangzi not only is a writer but also is a philosopher. He left us very rich spiritual inheritance and he was a special person who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His personality charm mainly displays in four aspects: Firstly, he advocated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encouraged that human would get along with nature and itself harmoniously. Secondly, he has the very deep love and pursue to life, he read life, treat to death by his optimistic outlook of life. Thirdly, he has the inflexible pursue to freedom. He pursue to spiritual free shows that he pursue the romantic style of carefree individual life. He pursued the reality free shows that he protected the free personal dignity. Fourthly, there was very strong criticism, especially criticize to the dark reality at that time under his gentle point of view.Key words:Zhuangzi;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Deep love to life; Pursue to freedom; Criticism中国古代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许多文人圣哲的名字也因而留在历史文化的功德碑上。
而庄子,在这众多的贤圣雅士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庄子》则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一名文学家,庄子用奇伟瑰怪的寓言来寄托自己诗意的人生观,所以,闻一多评说他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1](P280-281)因此,“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泉源”。
[2] (P1)作为一名哲学家,庄子能进一步发挥老子的“道”学观,并能超越之,在庄子那里“道不再是一个万物之外或万物之先的独立实体(指老子的道,笔者注),而是回到了自然万物本身,道就在自然之中,或者更干脆的说,道就是自然”,[3](P220)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观。
这对后世的哲学家探讨自然宇宙问题,探讨人的生命问题,有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所以,庄子的“道”学观“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可以说,“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
[2](P1)既然庄子在文学和哲学上有如此的成就,是文学与哲学的集大成者,那么,可以肯定的说庄子是一位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文学家与哲学家,他的人格魅力也许使他的形象更加焕发光彩,更能引发人的崇高感。
那么,庄子的人格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庄子》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的人格魅力在于他提倡“天人合一”,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
天人关系论,探讨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在当今可引申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应如何生存诸问题。
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大多数哲学家主张“天人合一”,庄子也不例外,他的“天人合一”关系论,是中国哲学很独特的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强调了人应顺应自然,虚静无为,遵循自然规律。
(一)庄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和”的范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和睦共处。
在庄子眼中,自然是自己心灵向往的神圣净土,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林木之中,领悟其中深邃的内涵。
如“庄子钓于濮水之上”(《庄子•秋水》,以下只注篇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庄周游于雕陵之樊”(《山木》)等。
庄子在大自然界里寻找自己与自然的某中契合点,试图在自然界里通过精神的游移,去获得一种宁静的和睦与深刻的感悟。
开启人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层的惜爱意识,这种惜爱意识“本身就使心灵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生命的本原是内在与自然,而非内在文化,所以,只有走向自然,生命才会有蓬勃的生机,庄子正是惊异于自然的无限性,从中领悟到深广的蕴含”。
[4](P18)难怪他深情的呐喊:“山林欤!皋壤欤!独与我欣欣然而乐欤?”(《知北游》)正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强烈的情感追求,庄子提出“交通成和”的人与自然关系论。
在庄子看来,“天道运而无所积”(《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
自然的运行是没有停顿的,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人不应该破坏这种内在的规律,应与之“和”。
《田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
”这里庄子指出的是天地产生阴之“肃肃”和阳之“赫赫”,“交通成和”后,产生万物或成为其规律。
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和”,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
《达生》篇记载了吕梁丈人游于水的寓言。
吕梁丈人能在“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的水上“被发行歌”,其原因何在?因为他“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顺应了水的规律,人与自然之水合二为一,达到一种融与大道的“和”。
故《大宗师》篇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畸人能以开阔的心态与自然合一,徜徉与精神境界,而小人则玩味于卑污的世俗之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尔虞我诈的封闭尘网中,失去人和与天和。
(二)庄子反对一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活动,反对以人的意识去干预自然,主张淡泊无为,怡适自由,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庄子重视人文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其理论源头在于老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
《老子》第39章载:“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5](P177)这里的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能得一而反归本真,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与人的归化与交合,是道的境界。
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观理论,将这“一”审美化,生命化。
他说:“凡物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这里庄子所说的“一”,就是“突破俗谛,消解机制,参赞阴阳,会通道器”的“一”,是“天与人,文明与自然同根,同体,同归”[6](P65)的“一”。
既然万物都是齐一的,那么就无须再说谁主宰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了,那么人与自然也就是平等的、和谐的。
人如果破坏自然,就是对“天”的亵渎,违反“一”而走向“二”。
《秋水》篇载,当河伯问:“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回答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牛马本来是有天性的,但因为人的因素,他们的天性改变了,所以说是违反了他们的“真”,破坏了自然的固有之道,毁灭了生命。
同样,《马蹄》篇载,本来“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但自从有了伯乐(暗指一切人为因素)以后,对其“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连之以羁絷,编之以阜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再加上“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这样的马是与“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的自然马是完全背离的,所以庄子说“伯乐善治马”是“治天下者之过也”。
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对人以自己的意志戕害马的自然本性这一恶劣行经给予了愤怒的批判。
既然庄子反对以人的功利目的去干预自然,提倡人与自然互相通和,那么到底有没有达到这种和谐互融的途径呢?有。
庄子的回答是“心斋”与“坐忘”。
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这里的“心斋”与“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7](P114)以空明澄澈之心去观照万物,淡泊无为,怡适自由。
“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在宥》),只有这样人才能在无垠的天地之境中振翮翱翔。
(三)庄子天人关系的现代启示及意义。
庄子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让事物按照自然的本性去活动和表现自己,不要以任何外在力量强行干预和改变之。
然而,在人类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是以主人翁自居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分割自然界里的一切财富。
当今,人类正以其强大的破坏性和摧毁力,冲击着整个自然界: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对石油资源的乱开滥采,对土地资源的乱坑滥挖,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已经使这个世界变得千疮百孔,能源危机日益加重,人类或许已正在走向坟墓了。
而庄子的“天人合一”关系论,正是对这种弊病的诊断,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陈鼓应说:“庄子的天人一体的观念,表达了人和宇宙的一体感,人对宇宙的认同感和融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