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诗选》介绍泰戈尔一生共写有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8篇短篇小说,20个剧本。

虽然他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但他是通过诗歌而扬名世界的,早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风格清新优美,1913年,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东方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后期的政治诗密切配合现实斗争,为他赢得了“爱国诗人”的称号,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大胆吸收外国的诗歌营养,开辟了印度诗歌的新天地,人们尊称他为“诗圣”。

早期的故事诗大多来源于宗教传说和民间故事,宗教传说包括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的故事等,作者对这些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

中期的《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诗集,“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诗集的主题是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

颂神诗的形式在印度古已有之,但泰戈尔的这部诗集,它的内容与现实是紧密结合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晚期的政治抒情诗,逐渐改变了以前的改良主义情调和神秘主义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生辰集》第10首被认为是泰戈尔一生创作的纪念碑,泰戈尔在这首诗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他以此为标准总结评价了自己一生的创作。

泰戈尔的诗歌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我国的许多作家都曾经从中得到过启发。

郭沫若的《女神》明显受了泰戈尔诗歌的影响;冰心的诗歌集《繁星》《春水》等受其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

瑞典的厄普萨拉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应该赋予这位集艺术家和预言家一身的作家的。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这方面是无与伦比的。

”泰戈尔诗三首赏析名著名称:《吉檀迦利》文体:诗集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主题思想:对祖国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对爱和完美人格的追寻。

对自然、生命、快乐、光明的渴望。

艺术特色:是一部以形象化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将深奥抽象的观念融入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中。

名著名称:《园丁集》文体:诗集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主要内容:关于爱情和人生。

精彩章节:“天上的星辰”。

艺术特色:用象征手法表现情绪,含蓄而优美。

名著名称:《新月集》文体:诗集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主要内容: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

主题思想:①童真童趣。

②母子亲情艺术特色:用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描绘出儿童的种种天真情态和奇思妙想。

名著名称:《采果集》文体:诗集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主要内容: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

名著名称:《飞鸟集》文体:诗集作者概况: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主要内容: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格言诗集。

精彩名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艺术特色:诗句如同格言一般,简洁明快,发人深省。

泰戈尔的诗《云与波》的练习题1.“住在云端的人”和“住在波浪上的人”都邀请“我”,“我”为什么没有去?2.思考最后一句,说说这个“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住在云端的人”和“住在波浪上的人”都邀请“我”,“我”为什么没有去?因为“我”对妈妈有着深深依恋与敬爱。

“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是母子亲情的源泉,情感紧密相连的心灵之地。

因为这个“地方”“我”和妈妈才能进入,这样的情感只有“我”和妈妈才能体会,所以“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表现了孩子天真、纯洁的童心世界泰戈尔诗三首赏析《金色花》《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搧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

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画。

第一幅,母子逗乐图。

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

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

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写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

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

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像,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浓厚感情。

《告别》《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

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

不仅如此,作者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

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

这首诗是写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这种眷恋之情是用奇特、美妙而又深刻的手法和语言表达出来。

《榕树》《榕树》一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

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

“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

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

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

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

“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

“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涞游去。

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与榕树须臾不离。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

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

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在这三首诗中,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地展现了孩子们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引领我们飞翔到新月般天真美好的儿童世界里,重温童年的梦。

重点语句: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

2、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诗人用儿童的心理,让那孩子变成清风,变成“涟漪”,变成清风是为了抚摸妈妈,变成涟漪是为了妈妈。

3、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祖”的意思。

《泰戈尔诗选》读后感这些早已熟稔的文字,和那广为流传的诗句,就像一杯杯的香茗,品上一口便久久萦绕在心头。

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丰赡,又那么细腻,一章章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

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

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

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你的眼帘。

第一次读完他的诗篇,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拿起书来,感到内心砰砰直跳,便敢紧将它放下。

可又不知怎的,心里头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打开它去“一读方休”,走近他,去欣赏大师的风采。

洗尽铅华的《吉檀迦利》、抒情浪漫的《园丁集》,精致达理的《流萤集》,哲理智慧的《飞鸟集》,审视生命的《死亡之翼》……泰戈尔将这些清新的、隽永的财富奉献在我们面前,不含半点的杂质。

那是一个植根于印度哲学思潮,成长在印度文学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艺术的月华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的肺腑之言。

是泰戈尔对生活的认识,对宇宙的思考,对生命的遐想……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生活着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尖叫之中,以及广告的漩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毒蛇/处处吐出剧毒的气息,/讲的是温文尔雅的和平,/听起来活像是嘲弄。

/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

”---- 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物勒。

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感。

他遇见到二战的即将到来,追求和平与光明,热情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

-----这是泰戈尔作品“金刚怒目”的一面。

当然诗人也有自己“光风霁月”的一面,“你爱怎么说他说怎么说吧,可是我倒知道我的孩子的弱点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他是我的幼稚的孩子。

……当我非惩罚他不可的时候,他就变得越发是我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流泪的时候,我的心和他一同哭泣。

……”它多么地贴近你我的生活。

天下哪一位父亲,哪一位母亲不这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当一位父亲或一位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最难过的就是他们自己,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啊!也许,我们不能理解那些研究泰戈尔诗作的学者们所提示的思想“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和协与协调”,看看上文的两首诗作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与这些富有韵律的抒情小诗,与作者心与心,零距离地来沟通,来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