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填表说明及指标解释讲义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填表说明及指标解释讲义
四、代码说明--县级属性代码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行政区划属性: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编 制、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区划简册》填报。具体标识代码如下: “1”表示市辖区 “2”表示县级市 “3”表示非少数民族县 “4”表示少数民族自治县(凡少数民族自治州下属 各县均属少数民族自治县) “5”表示非少数民族自治旗 “6”表示少数民族自治旗(同少数民族自治县) “7”表示特区 “8”表示农场(林场、牧场)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主要指标解释:
教财基1表 --教财基1-1 --教财基1-2 --教财基1-3 --教财基1-4
教财基4
教财基2表 --教财基2-1 --教财基2-2 --教财基2-3 --教财基2-4
教财基3表 --教财基3-1 --教财基3-2 --教财基3-3 --教财基3-4
教财基5
重点讲解
一、统计目的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为了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 及使用情况,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制 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特制定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报表表式,供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教育行政部门 等填报。
四、代码说明--补充说明(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下一重点
5、对于由省本级财政拨款、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举 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地区代码统一填写省本级代码。 6、教育行政单位:指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205 类第1款“教育管理事务”中列支的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 除第205类第1款“教育管理事务”外,教育行 政单位用于补助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收支,按 照经费使用的具体“学校类别”分别填报。
五、主要指标解释--教财基1-1表(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5.年末校舍面积:按统计年度12月31日实际数填报。校舍面 积指产权归学校所有的各种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 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及其他用房的建筑面积。不包括已交付 使用但未完成固定资产移交的各种用房的建筑面积及尚未竣 工的在建工程、借用(租用)的房舍或临时搭用的棚舍、房 改中已售给教职工个人并完成固定资产移交的房屋面积。 “其中:危房”填报统计年度12月31日校舍建筑总面积中由 授权机关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华人 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25-99〕)进行鉴定,并出具危险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校舍面积,包括B、C、D三个级别。 6.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固定资产总价值, 即会计报表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数。 (1)房屋和建筑物: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固定资产中按 固定资产分类房屋和建筑物价值。 (2)专用设备: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固定资产中按固定 资产分类专用设备价值。
五、主要指标解释--教财基1-1表(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10.年末图书:一般图书册数: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 固定资产分类中列入图书设备项的实有的、学校图书 馆馆存的图书数量(以册为计量单位)。 电子图书册数: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固定资产分类中 列入图书设备项实有的、学校图书馆馆存的电子出版 物数量(以册为计量单位)。册数的统计方法按每张 光盘中实际包含的图书册数计算,软件光盘不在此填 报,购买使用权的电子阅览书不在此填报。 补充资料: 11.机构数:经教育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批准的高等学校填列机构个数“1”,对高校分校、各 大专班以及高校附设的学院都不计算校数,机构数填 “0”。 12.学校另有年末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填报统计年 度末在学校教职工编制以外、聘用期一年以上的人员。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 填表说明及指标解释
目录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第一部分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基层报表填报说明
统计目的
明
统计范围
统计时间
代码说
主要指标解释 第二部分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综合报表说明 内容 特点 与基层报表的关系
第三部分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分析报表说明 内容 特点 与综合报表指标的关系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基层报表填报说明
以下编码规则由教育部财务司制定,首位码为学 校类别码,后4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 列市自行定义。 2.中等专业学校代码:首位码为2。 3.职业高中:首位码为2。 4.技工学校:首位码为2。 5.中 学:首位码为4。 6.小 学:首位码为6。 7.特殊教育学校:首位码为7。 8.幼儿园:首位码为8。 9.教育事业单位、教育行政单位、党校、社会主义 学院、行政学院、国家会计学院等:首位码为9。
“其中,专任教师”填报年末正式在编的教职工中专门从 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3.年末离退休人员:填报学校离退休人员年末数,包括已 纳入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并发放离退休费用的退休人员。
五、主要指标解释--教财基1-1表(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下一重点
4.学生数:填报由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 并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普通 本科生、普通专科生、高职生、函授夜大学生、来华 留学生、中专生等。 成人高校脱产本专科生作为函授夜大学生 学生数=博士生*3+硕士生*2+普通本专科生 (高职生)+函授夜大生/3+来华留学生*2.5+中 专生/1.5。 (1)年初学生数:填报统计年度1月1日在册的 学生数。 (2)年末学生数:填报统计年度12月31日在册 的学生数。
四、代码说明--单位代码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单位代码指统计范围所列填报单位的代码,由5位 阿拉伯数字组成。 1.普通高等本科、普通高等专科、普通高等职业学 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制定、全国通用 的普通高等学校代码,其首位码为“1”。
四、代码说明--单位代码(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五、主要指标解释--教财基1表
目录 基表 综表 ຫໍສະໝຸດ 析表 重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表》 教财基1表的填报范围: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 目》第205类“教育支出”科目中的普通高校和成人 高校填报。高等学校附属独立设置的中小学、幼儿园 填报教财基2表,不填报此表。
五、主要指标解释--教财基1-1表
五、主要指标解释--教财基1-1表(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7.本年新建、改扩建校舍:填报统计年度内学校完 成并投入使用且已完成固定资产移交的新建、改扩建 校舍面积以及该项目所支出的全部金额。 8.本年购置专用设备:填报统计年度内用各种资金 购置专用设备(含电教设备)所支出的金额。 9.本年购置图书:一般图书:填报统计年度内用各 种资金购置的图书册数及所支出的金额。 电子图书:填报统计年度内用各种资金购置的电子出 版物册数及所支出的金额。 10.年末图书:一般图书册数: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 固定资产分类中列入图书设备项的实有的、学校图书 馆馆存的图书数量(以册为计量单位)。 电子图书册数:填报统计年度末学校固定资产分类中 列入图书设备项实有的、学校图书馆馆存的电子出版 物数量(以册为计量单位)。
二、统计范围(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 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和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承认 学历的成人高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学、成人小 学等。 3、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 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 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的普通高等学校(含按新机 制和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职业高中、普通中学、十二 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 校等;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 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说明:本套报表中央所属教育行政单位、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事业单位按照属地统计的原则进行填报。
二、统计范围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本表统计范围包括: 1、凡列入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 205类“教育支出”科目的: * 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单位(部门)。 * 教育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事业 单位;其他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 * 独立师资并按学校体制管理的中央、省(自治 区、直辖市)、地(市)、县各级党委举办的 党校,各级政府举办的社会主义学院、行政学 院(不含行业、部门办的党校和行政学院); 财政部举办的国家会计学院。
四、代码说明--县级属性代码(续)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经济属性: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或省级扶贫办公布的 数字填报。 “1”表示非贫困县 “2”表示省级贫困县 “3”表示国家级贫困县 义务教育普及情况:按照截至统计年度末由教育部 公布的全县(市、区、旗)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填报。 “1”表示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表示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边境属性:按照国家民委公布的中国陆地边境县 (旗)、市(市辖区)名单填报。 “1”表示非陆地边境县 “2”表示陆地边境县
三、统计时间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统计时间:1月1日至12月31日
四、代码说明--地区代码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下一重点
地区代码由8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前六位采 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统一标准行政区划代码,后两位 为自编码。编码规则如下: 第一、第二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标识。 第三、第四位为地(市、州、盟)标识。 第五、第六位为县(市、区、旗)标识。 第七、第八位为乡、镇标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从01开始自行按顺序编码。 省、地(市、州、盟)、县(市、区、旗)本级代码均 在其国标代码末位后加00,全部补齐八位。
四、代码说明--单位隶属关系码
目录 基表 综表 分析表 重点
单位隶属关系码由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首位码代表学校或单位的具体隶属级别,分别采用 “1”和“2”标识,其中,“1”表示中央所属单位,指 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的各类学校和中央所属企业举办的各 类学校,教育部、教育部直属的教育事业单位等;“2” 表示地方所属单位,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 盟)、县(市、区、旗)教育及其他部门所属的各级各类学 校和地方所属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事业单位等。 第二位码代表部门类别,分别采用“1”、“2”、 “4”、“5”标识,其中,“1”表示教育部门办;“2” 表示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类“教育支出”科目 中列支的其他部门办;“4”表示企业办;“5”表示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