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区别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区别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区别
一谈起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区别,也许就会让人想到身体状况的天壤之别。

我却以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身体状况上的差异,更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人一进入老年,就喜欢怀旧。

喜欢怀旧,是一个人老年化的开始。

针对未来的岁月,老年人想到的往往是还要做些什么时候。

青年人则不同,面对未来,想到的是要做什么。

“还要做”与“要做”,一字之差,却充分体现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思维方式上的完全不同。

一个是:来日不多,我还有哪些该做的要做;一个是:来日要做的事真多,我该怎么去做。

一个是在考虑船到码头车到岸,如何不留遗憾地过完一生;一个是向往着未来,设计着自己的人生。

认真想一想,这种老年人与青年人思维方式上的逆反式差异,难道不是在体现着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最大差异吗?
那么,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什么呢?
窃以为,说明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

一个暮气沉沉,一个生气勃勃,如此而已。

显然,生命轨迹,人的能力不可逆转。

由此,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部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的书。

具体内容已经淡忘了,但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却一直记忆犹新。

作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总结过去;西方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研究未来。

一味地总结过去,只会让已经过去了的一切——好的与坏的、错的与对的——时时束缚自己思维的开放性,从而裹足不前。

研究未来,是去发现问题、去征服困难、去创造世界。

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自然是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

由此,不得不让人想起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差异。

我对哲学了解不多,对中西方哲学的差别更是不甚了了。

如果这种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这与老年人和青年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是如出一辙吗?不就是一个是老年人哲学、一个是青年人哲学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是很可怕的。

但愿那个研究中西方哲学比较的作者的结论,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