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报告题目:《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约束》学生姓名:张海龙学号:200801010122指导老师:王刚老师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约束摘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直至现今它依然处于隆升之中,新生代早期,伴随着特提斯洋的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完全拼接在一起,同时开始了青藏高原的缓慢隆起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在第四纪,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基本形成现在的地形地貌与构造情况。
关键字:高原隆升;历史约束;青藏高原关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
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意见。
一类意见认为, 印度2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晚于55Ma ,甚至可以晚到早中新世【1-5】;另一类意见认为其早于55 Ma ,最早可以到晚白垩世【6-11】。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认识:印度2亚洲大陆起始碰撞的时间不晚于65 Ma。
大致可以将青藏高原的构造岩浆事件划分为三大阶段:碰撞前(早于65 Ma) ,同碰撞(65~45/ 40a) ,后碰撞(晚于45/ 40 Ma) 。
青藏高原的显著隆升,主要发生在后碰撞阶段,多数人比较接受幕式隆升模型,认为现今青藏高原的高度主要是由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 左右三次大隆升造成的。
李吉均(1999) 根据青藏高原的夷平面将3. 6Ma 以来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划分为青藏运动(A 幕: 3. 6Ma ,B 幕: 2. 6Ma ,C 幕: 1. 7Ma) 、昆仑黄河运动(1. 2Ma ,0. 8Ma 和0. 6Ma) 以及共和运动(0. 15Ma)。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有很多的研究证据可作为其约束,限制具体的隆升时间、事件、地点以及具体隆升高度。
下面为一些约束证据:1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从高原南北两侧磨拉石建造的对比来看,近一千万年来,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的性质可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旋回来分析,反映在地貌与沉积上,则存在三种情况:(1)抬升速率小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下降,高原地貌出现以海平面为基准的绝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序列;(2)在抬升速率等于或近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趋于稳定,高原地貌出现以区域基准面为准的相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为相对均匀大小的粒度组合;(3)在抬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上升,高原地貌表现为发育山地地貌,磨拉石序列则是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
根据叶城剖面与Surai Khola 剖面对比可以把约10.0 Ma 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划分成3 大阶段:(1)10.0~6.0 Ma BP ,在Surai Khola 剖面对应的剖面地层厚度达2 000 m ,主要为一系列细砂岩- 粉砂岩- 泥岩旋回沉积,沉积速率约为0.36 mm/a , 说明此时的高原有过长期缓慢抬升.(2)6.0~2.5 Ma BP ,本阶段叶城剖面和西瓦利克剖面的沉积厚度分别约为2 200 m 以上(推测为2 600 m) 和1 600 m ,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74 (推测) 和0.46 mm/a ,高原隆升的整体速率较前一阶段有较大提高。
(3)2.5 Ma BP 以来,高原南北均为夹黄色砂、泥岩的具厚层扇积砾岩沉积。
反映本阶段高原南北两侧大致处于同步稳定快速的隆升过程。
2.柴达木盆地大浪滩梁ZK05 钻孔的磁性地层研究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中国西部大型的山间盆地。
新近纪以来,伴随青藏高原的隆升,柴达木盆地发生剧烈的相对沉降,在柴达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物,柴达木盆地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很好的沉积响应,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特别是高原北缘) 及其环境效应的绝佳场所。
对于柴达木盆地巨厚的连续湖相沉积来说,古地磁测年无疑是一种十分合适的测年方法。
梁ZK05 钻孔位于阿尔金山前约10km 处,其底部连续巨厚的含卵砾石的中粗砂层和卵砾石层正是阿尔金山强烈隆升的直接沉积响应。
根据梁ZK05 钻孔的磁性地层结果推测该卵砾石层的结束年代至少为2Ma ,由此我们判断阿尔金山的这次强烈隆升应早于2Ma 。
表明阿尔金山在第四纪早期有一次强烈的隆升。
阿尔金山的这期强烈隆升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其他地区也有记录,对塔里木南缘叶城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以及砂岩和砾石组分分析显示青藏高原北缘山区在2. 4Ma 以后发生大规模的隆升。
因此,从本文的数据可以看出,阿尔金山的这次隆升当属于青藏运动B 幕,其肇始时间为2. 6Ma ,而其结束时间大致为2Ma 。
3.西藏南部岩体裂变径迹年龄与高原隆升岩石中矿物的裂变径迹是研究热演化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隆升过程:(1)拉萨岩体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25.9士1.7) Ma和(32.7士2.8) Ma , 在约26-32Ma 期隆升速率为0.08mm/a综合分析表明,西藏南部在印度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开始到3Ma期间的平均隆升速率都比较低, 高原隆升应是不等速、阶段性的。
(2)青藏高原的中南部中的西藏南部拉萨和山南地区4个花岗岩岩体的磷灰石和错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都集中于3.2—8.3Ma,, 该段时间内岩体的隆升速率为0.12-0.2mm/a ,隆升的高度仅为580m, 青藏高原南部隆升速率小, 没有发生大规模隆升。
(3)在高原的内部较少发现有<3Ma的裂变径迹年龄, 而在东和西构造结才有大量的<3Ma的年龄, 并且记录了那里的异常快速隆升历史[12、13], 那么, 高原内部的冈底斯带是在何时才有异常大规模的隆升仍是一个等待研究的问题。
不过,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盆地沉积研究揭示, 约3.6Ma以来可能是高原真正隆起并形成的时代[14]。
4.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
因此,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对西昆仑和可可西里北部地表基岩的剥蚀速率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西昆仑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2m /Ma, 可可西里北部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5m /Ma。
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这两种手段所得到的平均剥蚀速率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几个至数十百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而后者得到的是十几至几十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
比较通过这两种手段得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平均剥蚀速率可以发现其平均剥蚀速率从20Ma以来的100m /Ma以上减少到了最近几十万年以来的10m /Ma,我们认为这一剥蚀速率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青藏高原从中新世到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的减弱,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隆升应该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晚期之前,而不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
5.结语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数十个百万年的历史,通过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开始隆升的时间大体为65Ma以前,较大隆升事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
其中18Ma期间隆升事件较为缓慢,而8Ma则稍微加快了,在3.6Ma期间,是隆升进行最快的,也是隆升程度最大的阶段。
References :【1】GARZANTI E , BAUD A , MASCL E G.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northward flight of India and it s collision wit h Eurasia (Ladakh Himalaya , India) [ J ] . Geodinamica Acta ( Paris) ,1987 , 1 (4/ 5) : 297-312.【2】SEARL E M P , WINDL EY B F , COWARD M P , et al . The closing of Tethys and t he tectonics of t he Himalaya[J ] . Geol Soc of AmBull, 1987 , 98 (6) : 678-701.【3】DEWEYJ F , CANDE S , PITMAN W 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 he India/ Eurasia Cillision Zone [ J ] . Eclogae geol Helv , 1989 , 82 (3) : 717-734.【4】ROWL EY D B. Minimum age of initiation of collision be2 tween India and Asia nort h of t he Everest based on t he sub2 sidence history of t he Zhepure Mountain section [ J ] . TheJournal of Geology , 1998 , 106 : 229-235.【5】AITCHISON J C , DAVISAM , BADENGZHU , etal . Newconstraint s on t he India2Asia collision : t he lower Miocene Gangrinboche conglomerates , Yarlung-Tsangpo suture zone ,Tibet [J]. Sedimentary Geology , 2002 , 150 : 247-273.【6】JAEGER J-J , COURTILLOT V , TAPPONNIER P. Paleon-tological view of t he ages of t he Deccan Traps , t he Creta- ceous/ Tertiary boundary , and t he India-Asia collision [ J ] .Geology , 1989 , 17 : 316-319.【7】RAGE J C , CAPPETTA H , HARTENBERGER J L , etal .Collision ages[J] . Nature, 1995, 375 : 6529.【8】YIN An , HARRISON T M. Geologic evolution of t he Hima- Layan-Tibet [J] . Orogen Annu Rev Earth Planet Sci , 2000 ,28 : 211-80.【9】BURTMAN V S. Meso-Tet hyan oceanic sutures and t heirdeformation[J ] . Tectonophysics , 1994 , 234 : 3052327.【10】L IU G, EINSEL E G.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 he Tethyanbasin in t he Tibetan Himalayas [ J ] . Geol Rundsch, 1994 ,83 : 32-61.【11】WAN X , JANSA L F , SARTI M. Cretaceous and Tertiaryboundary strata in southern Tibet and t heir implication for In2dia-Asia collision[J ] . Let haia , 2002 , 35 (2) : 1312146.【12】 MO X , ZHAO Z , ZHOU S , et al . Evidence for timing of t he initiation of India2Asia collision from igneous rocks in Tibet[J]. EOS Trans, 2002, 83 (47)参考文献:【1】柏道远 , 贾宝华, 王先辉. Nov. 2004.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Vol. 24 No. 1.【2】李德文,崔之久. January , 2004.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第四纪研究. Vol.24,No.1.【3】莫宣学 , 潘桂棠. Nov. 2006.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2岩浆事件的约束.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大学). 第13 卷第6 期.【4】施林峰,郑绵平 ,李金锁等. Nov. 2010. 柴达木盆地大浪滩梁 ZK05 .钻孔的磁性地层研究地质学报. 第84卷,第11期.【5】李孝泽 , 董光荣 , 陈惠中等. Dec. 2001.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国沙漠. Vol.21,No.4.【6】孔屏,那春光. January, 2007. 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第四纪研究. Vol.27,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