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城门校尉:《后汉书·百官志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
司马一人,千石。
本注曰:主兵。
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洛阳城十二门。
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
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
”城门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洛阳宫城的城门。
洛阳宫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其中正南面有一座城门叫平城门,由卫尉手下的宫门司马主管(见前文),其他十一座城门分别由城门校尉手下的门候主管。
十二座城门的名字从西面起,按逆时针的方向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平城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其具体位置见上图。
洛阳宫城中有二十四条街,十二座城门,每条街和每座城门各设一亭。
亭是汉朝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亭的长官为亭长,有点像现在的街道办事处主任或村长。
《后汉书·百官志五》:“风俗通曰:‘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
亭史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城门校尉属下有司马一人,官秩一千石;门候十一人,官秩六百石。
司马总管守卫城门的士兵。
门候负责各自城门的守卫。
一八九年之前,朱儁为城门校尉。
《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列传》:“复拜(朱)儁为光禄大夫,转屯骑,寻拜城门校尉、河南尹。
……时董卓执政,以儁宿将,外甚亲纳而心实忌之。
”《后汉书·百官志四》:“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监五营。
注汉官曰:‘员吏七人,(北军中)候自得辟召,通大鸿胪一人,斗食(每日的俸禄为一斗粮食)。
’”北军中候一人,官秩六百石,监管北军五营。
北军五营为屯骑营、越骑营、步兵营、长水营、射声营,分别由各自的校尉掌管。
北军中候手下除了北军五营外,还有七名属吏,这些属吏由北军中候自行征辟。
北军中侯征辟属吏的时候只用知会一下大鸿胪即可。
北军中候虽然官秩不高,却掌控着大半禁军,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北军前面卫尉部分已经解释过。
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统领北军,其中中垒校尉就是北军中候的前身。
中垒校尉负责北军营垒之事。
营垒即军营和军营四周围墙、鹿角之类的防御设施。
西汉曾设置监军御史监护北军八校尉,又曾设卫将军以统领南北军,这两职皆不常置。
东汉光武复国之后,精简八校尉为五校尉,撤去了中垒校尉,以北军中侯领北军五营,胡骑营并入长水营,虎贲营(这个虎贲营并不是虎贲中郎将所统领的虎贲军)并入射声营。
曹魏有中领军一职类似北军中候,晋朝以左、右卫将军统领禁军。
《后汉书·百官志四》:“右属北军中候。
本注曰: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
有胡骑、虎贲校尉,皆武帝置。
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
胡骑并长水。
虎贲主轻车,并射声。
”一八九年左右,灵帝去世(三月)之前,刘表为北军中候。
同年,刘表被迁为荆州刺史。
《刘镇南碑》:“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
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丘,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
”《三国志·魏书六》:“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
少知名,号八俊。
长八尺馀,姿貌甚伟。
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
灵帝崩,代王睿为荆州刺史。
”按《刘镇南碑》和《三国志》中的时间推算,十日为一旬,十旬即一百天,大概三个月左右,灵帝死于一八九年四月,所以刘表担任北军中候的时间应该在一八九年一月左右。
一八九年四月刘表被迁为荆州刺史,一九零年十一月才到任,刘表在路上墨迹的时间也够久的。
一八九年四月,何进以自己的心腹何顒为北军中候。
同年,董卓进入洛阳后,何顒被罢官。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何进)复博征智谋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余人,(何进)以(何)顒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与同腹心。
”一九零年左右,孔融担任过三天北军中候。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疑为传抄错误,应为北军中候)。
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会董卓废立(一八九年),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
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裴注三国志》:“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
……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
……在郡六年,刘备表融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一九六年),徵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以上文的时间来推断,孔融的出生年份在一五三年左右。
《裴注三国志》引《续汉书》:“(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书奏,下狱弃市。
时年五十六。
”以上两条符合孔融出身于一五三年的推断。
北军中候下属:1.屯骑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除了越骑、胡骑之外的骑兵。
屯骑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军官)一百二十八人,士兵七百人。
屯骑校尉司马官秩一千石,为屯骑校尉的副官,屯骑校尉不在时由司马负责,以下校尉司马皆同。
《后汉书·百官志四》:“屯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一人,千石。
注汉官曰:‘员吏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
’”《通典·职官十六》:“屯骑校尉,汉掌骑士,后汉初改为骁骑,建武十五年复旧。
”一八八年左右,鲍鸿为屯骑校尉。
同年,鲍鸿转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下军校尉。
一八九年,鲍鸿死于狱中。
《裴注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灵帝纪曰: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
”一九六年以后,伏完为屯骑校尉。
伏完是献帝皇后伏寿的父亲,他老死于二零九年。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拜中散大夫,寻迁屯骑校尉。
十四年(二零九年)卒,子典嗣。
”2.越骑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越骑。
越骑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一百二十七人,士兵七百人。
《后汉书·百官志四》:“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一人,千石。
注蔡质汉仪亦曰掌越骑。
汉官曰:‘员吏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
’”越骑校尉在东汉刚建国时曾短暂地改名为青巾左校尉,光武建武十五年(三十九年)又改回为越骑校尉。
《通典·职官十六》:“越骑校尉,汉掌越骑,越人内附以为骑也。
后汉初改为青巾左校尉,建武十五年复旧。
”关于越骑有两个解释。
其一是如淳(魏国人)的注解“越人内附以为骑也。
”其二是晋灼(晋朝人)的注解“取其才力超越也。
”刘昭(南朝梁人)认为越人不适合作为骑兵,所以晋灼的注解是对的,即越骑为能力出众的骑兵,精锐骑兵。
何为越人?越人又称百越,是泛指位于交州、扬州、荆州的少数民族,与之相对的为胡人,胡人泛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有南越、北胡之类的称谓。
另外,按方位来分的话,除了南越、北胡,还有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各以方位来指代中原四周的少数民族。
胡、越、戎、狄、蛮、夷均为泛指,而不是少数民族的族名。
汉末和三国时,活跃于扬州的山越就属于南越。
论骑马,位于南方的越人确实不如位于北方草原的胡人,所以刘昭的判断大概是正确的。
一九零年左右,王绬(《后汉书》中名为王绬,《资治通鉴》中名为王緕)为越骑校尉。
同年王绬被袁绍派遣得王匡所杀。
《资治通鉴第五十句卷》:“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緕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
胡母班、吴修,王緕至河内,袁绍使王匡悉收击杀之。
袁术亦杀阴修;惟韩融以名德免。
”一九二年左右,伍孚为越骑校尉。
同年,伍孚行刺不成反被董卓所杀。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越骑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
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合,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
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
”一九二年左右,王颀为越骑校尉。
同年,王颀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傕、汜入长安城(一九二年),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
”二零零年左右,种辑为越骑校尉。
同年,种辑被曹操所杀。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建安)五年(二零零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3.步兵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步兵。
步兵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七十三人,士兵七百人。
西汉时,步兵校尉统领位于上林苑(见前文少府下属部分)门口的驻军;东汉时则统领所有步兵。
《后汉书·百官志四》:“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一人,千石。
注初置掌上林菀门屯兵,见前书。
注汉官曰:‘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
’”一九五年左右,魏桀为步兵校尉。
同年,魏桀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一九五年)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泉、韂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鉨。
”4.长水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胡骑。
胡骑即由胡人充任的骑兵,按《汉官》,这些胡骑应该都是乌桓(和鲜卑同为东胡族的一支)人。
西汉时,因为饲养胡骑马匹的马厩位于长水(长安城中的一条小河)之旁,所以校尉以长水为名。
长水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胡骑司马一人,军吏一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胡骑司马的官秩同司马,为一千石。
《后汉书·百官志四》:“长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主乌桓骑。
注蔡质汉仪曰:‘主长水、宣曲胡骑。
’汉官曰:‘员吏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一九九年左右,种辑为长水校尉。
二零零年,种辑被曹操所杀。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一九九年)先主方食,失匕箸。
遂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
会见使,未发。
事觉,承等皆伏诛。
”根据上文,种辑在一年之后担任的是越骑校尉。
有可能种辑先后担任长水校尉、越骑校尉。
但也不能排除误记的可能,因为长水校尉、越骑校尉性质类似,在两者之间调任,不太合常理。
如果是误记的话,偏向长水校尉,因为除了上面引用的两处史料,还有《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
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二零零年,因官渡之战运粮有功,曹操升任峻为长水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