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教版重点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教版重点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学习目标】1.记忆目标蒙古的兴起和元的统一;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抗元;元朝疆域;元朝的政治制度。

2.理解目标历史概念:成吉思汗、回族、中枢省、枢密院、宣政院、行省制度、巡检司、红巾起义。

历史结论:(1)铁木真对蒙古族的发展、全国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不愧为“一代天骄”。

(2)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元的一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发展和民族融合,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应用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历史人物。

(2)通过探讨元朝的大一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进行有效的管辖,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障碍】1.理解障碍元朝大一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前提及表现。

2.解题障碍如何看待元朝统一全国的进步意义和文天祥抗元的崇高气节?【学习策略】1.温故知新(1)回顾中国封建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概况。

(2)怎样看待成吉思汗对蒙古族的历史贡献?如何评价成吉思汗的内外征战?(3)元朝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何意义?(4)元朝是怎样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2.记忆秘诀(1)方位记忆法:元朝疆域八至(2)歌诀记忆法:蒙古的兴起和元的统一1206建政权,1227灭西夏;1234灭金朝,1260忽即位;1271定国号,1276灭南宋;1279大一统。

3.领悟捷径观点分析法:[例1]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角度去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元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①它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

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中国的疆域发展成为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

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②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③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

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地流动,一个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经济繁荣,港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

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4.解题金匙概念分析法:[例2]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以下战争最具备这一特点的是A.蒙古统一中国B.金攻南宋之战C.辽攻北宋之战D.辽攻金之战解析:本题从民族战争的性质角度命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和运用正确史实与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辽攻宋、金和金攻宋的战争,都是奴隶主贵族发动的掠夺式战争,是非正义的。

故排除B、C、D三项。

而蒙古统一中国的战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应予肯定。

答案:A5.历史辞典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我国回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陆续到我国经商,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城市居住下来,被称为“蕃客”。

他们建筑了清真寺,有的还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土生蕃客”。

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迁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散布在各地。

他们同原来的“土生蕃客”都被叫做“回回人”,成为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

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这些人被称为“回回”。

这些回回人以中国为家,繁衍子孙,并与当地汉、蒙古、畏兀儿等族互相通婚,到元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形成,反映了元代国内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宣政院:元朝官署名。

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1264年,元朝在中央开始设置,初名“总制院”。

1288年,根据唐朝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改为“宣政院”,院使升为一品。

遇地方有事,设行宣政院驻当地处理。

重大军事,则由宣政院与枢密院议处。

西藏喇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被元世租封为“国师”,并任命为总制院的第一任长官。

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行省制度:元代的一种行政区划。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地位:常设地方行政机构,是中枢机构派驻地方的机构。

(3)评价:①是郡县制的一大发展,这种行政制度模式保留至今。

②为明清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初步)——打破了过去依自然地理、地势为根据的旧模式。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管辖。

【方法实践】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下列地区行使管辖权的先后顺序是①珠江流域②台湾③黑龙江流域④新疆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③④②2.下列史实最能说明元朝泉州成为最大对外贸易港口的原因的是…A.隋朝大运河的开凿B.宋太祖把四川的织锦工1200多人迁东京C.元朝开通漕运、海运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南移3.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A.辽阳省B.岭北省C.黑龙江省D.吉林省4.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B.汉族与蒙古民族的矛盾C.蒙古贵族与汉族农民的矛盾D.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5.下列是我国现行民族自治区与古代宋元时期民族居住对应状况,正确的有①内蒙古自治区——契丹②宁夏回族自治区——党项③西藏自治区——吐番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理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公元1265年,中原学者许衡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则无事论此也。

今日之治,非此奚宜?”文中提到的“汉法”主要指什么?元世祖是否接受了许衡的建议?结合元朝有关史实分析评论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1.解析:题目中的四个地区分别在秦朝、元朝、唐朝和西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答案:C2.解析:结合地理知识,思考贸易中心形成的条件。

答案:D3.解析:审题时,注意限制词“元朝”,如果忽视,非常容易判断失误,清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吉林省,民国后属于黑龙江省,元朝时,整个东北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阔地区均属辽阳省。

答案:A4.解析:回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民族矛盾,仍然是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

答案:D5.解析:对照历史地图和现行中国区划图。

答案:C6.解析:本题为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元朝史实的再认、再现和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此题的重点在分析评论许衡观点。

许衡观点概而言之,就是要元世祖行“汉法”。

这一建议作用如何,可从元朝行“汉法”前后的变化看出来。

答案:(1)所谓“汉法”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地区形成的封建剥削方式及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

(即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2)接受了许衡的建议。

(3)政治上:元朝仿效宋朝官制,健全了统治机构。

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分管全国行政、军政、宗教和西藏事务。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疆偏远地区也都纳入中央政府有效管辖之下。

经济上:蒙古族大量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同汉族等各族生活在一起,逐渐从游牧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

中原汉族农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地扩展。

综上所述,许衡的观点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用:因为元初及其以前,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与少数民族相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性。

实行“汉法”,可进一步加速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合创新】1.解题能力培养问答题的新特点目前,问答题的命题日益成熟,且趋向稳定。

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知识和能力考查是其突出特点。

具体有以下特点:第一,问答题的难度逐渐降低。

命题避免大起大落,克服了前几年理论含量过高、脱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等做法。

题目渐趋平和,突出重点内容和史实的考查;注意设问的层次性,通常第一层次考查史实的掌握,即“是什么”;第二层次考查思辩能力的把握,即“为什么”;第三层次考查理论的理解、运用,即“说明了什么”。

问答题难度适中,从而克服了得分过低,各题型难度失衡的状况。

第二,体现了知识、能力、认识立体综合能力的考查方向,综合性强。

从题目设计看,早已摒弃了单一的题型结构,而是涉及多个历史现象和历史现象的各个层面;时间跨度也大大增加。

问答题多是通过某一历史专题的提出,综合考查考生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认识水平及写作水平,全面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情况。

第三,形式多样化。

针对高考复习多以上年高考试题作为模式的陈旧做法,问答题的形式不断翻新,各种形式题目轮流上阵,既有大跨度、高概括的述评题,也有小切口、深分析的论证题,还有综合考查某一历史时期总体特点的宏观概括题。

既有直接发问的,也有通过材料或观点引出的。

既有文字作题干的,也有图表、地图作题干的。

第四,开放性进一步增强。

题目的立意、情景设计新颖,注意考查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考查独立思考等创新内容。

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变通性,采用分层次、采意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允许考生有不同看法等评卷方法,还有了酌情加分的规定,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思维的空间。

这些实现了问答题的半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能力的余地。

第五,命题区域有了调整。

在学科考试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问答题三分天下。

在文综试卷中,历史学科的问答题主要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史,有时也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史。

第六,跨学科综合问答题,问题的设计多是并列式的,即政、史、地三科问题间不存在推理关系,学科间联系只是联想式的,答案极其简明。

2.跨科综合试题[例题]①有人说“元朝统一中国体现了落后对先进的征服”,你对此怎么看?试分析蒙古族实现这一征服的原因。

②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进步意义?③肯定元朝统一的进步意义和歌颂文天祥抗元的崇高气节是否矛盾?为什么?解析:综合法是一种解题的多种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的方法。

因为有时靠一种解题方法解题,还不能适应选拔型考试的要求,因此一些难度大的问答题,就需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此题涉及三个方面共有五个问题,解题过程中主要运用到观点分析法、归因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评价法等多种解题方法。

此题首先要对材料提供的观点进行正确判断分析,其次分析元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最后要评价文天祥抗元,这是此题的关键及难点所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客观、全面、辩证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原则及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