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学
二、杂种优势有效利用的研究
在T型体系中,进一步提高育性恢复性以提高杂种 种子产量、降低生产杂种种子的成本;同时提高亲 本水平,培育强优势组合。 发展新型不育系及其三系配套。西北农业大学育成 的偏、粘、易型杂种小麦的一‘些主要方面优于T 型的,但有的缺点需要改良,从而可以有效地用于 生产。 化学杀雄剂(杂交剂)的利用。
※
原种繁育一、二代的, 原种繁育一、二代的,符合质量标准供大田生产 播种的种子称良种。 播种的种子称良种。 良种
其中原种生产是小麦种子生产中最基本的环节, 其中原种生产是小麦种子生产中最基本的环节,源源不断地为 生产提供大量原种,不但可以加速新品种的繁殖推广, 生产提供大量原种,不但可以加速新品种的繁殖推广,同时也 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 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和提高品种种性和生产性能的有力 措施。 措施。 目前我国小麦一般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比较、 目前我国小麦一般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法生产 小麦原种。多为二年二圃制,即根据品种的特点, 小麦原种。多为二年二圃制,即根据品种的特点,选择典型的 优株(穗 ,在株(穗 行圃中进行比较鉴定 行圃中进行比较鉴定, 优株 穗),在株 穗)行圃中进行比较鉴定,淘汰不符合原品种 典型性状的株(穗 行后 混收直接进入原种圃混合繁殖。 行后, 典型性状的株 穗)行后,混收直接进入原种圃混合繁殖。
吴兆苏等(1984,1986,1987)提出了建拓抗赤 霉病基因库的方案,即在多亲充分互交组建基础群 体的基础上,开展对不育株的表型混合选择与对可 育株的后代测定选择相结合的轮回选择 抗赤霉病基因库建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表现在 群体中的平均抗病性得到显著提高,抗病植株频率 增大,而株高及产量构成因素并无不利影响,并已 从基因库群体中选育出一批抗病、半矮秆、丰产的 新品系和新抗源。
扬州大学 吕超
第二章 小麦育种
第一节 国内外小麦育种概况
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第三节 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 第五节 小麦育种试验技术 第六节 小麦的种子生产
第六节 小麦的种子生产
一、小麦种子生产的任务与体系
一是迅速而大量地繁殖
小麦种子生产的任务
二、加速繁殖小麦种子的技术
第二、异地繁殖、一年多代。对育成新品种异地繁育。 第二、异地繁殖、一年多代。对育成新品种异地繁育。 一年多代,是加速繁育小麦良种的有效措施。 一年多代,是加速繁育小麦良种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 各地的做法有:北方冬小麦在黑龙江或青海等地春播, 各地的做法有:北方冬小麦在黑龙江或青海等地春播, 在当地秋播;北方春小麦当地春播,去云贵高原夏繁, 在当地秋播;北方春小麦当地春播,去云贵高原夏繁, 到海南岛冬繁;南方冬麦在当地冬播, 到海南岛冬繁;南方冬麦在当地冬播,到东北等地春繁 等。北方冬麦还可利用温室条件进行加代繁殖。此外还 北方冬麦还可利用温室条件进行加代繁殖。 可利用剥蘖分移栽的方法,加速繁殖。 可利用剥蘖分移栽的方法,加速繁殖。
四、产量与品质的协调改进
世界各国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随着籽粒产量的增长, 世界各国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随着籽粒产量的增长,籽粒蛋白 质含量相应地降低;小麦性状间关系的研究也表明, 质含量相应地降低;小麦性状间关系的研究也表明,籽粒蛋白质 含量与籽粒产量间呈明显的负相关。 含量与籽粒产量间呈明显的负相关。虽然生产实践和有关研究也 都表明,这样的负向关系并非必然的, 都表明,这样的负向关系并非必然的,通过育种是可以使籽粒产 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都得到相应地提高的; 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都得到相应地提高的;但是需要特别注意采 取适当的育种途径、方法及技术。 取适当的育种途径、方法及技术。
第七节 小麦育种研究的动向与展望
一、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
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其遗传基础较复杂,遗传变异多种多样。 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其遗传基础较复杂,遗传变异多种多样。由于 普遍采用的常规杂交育种方法的局限性, 普遍采用的常规杂交育种方法的局限性,还有许多有利性状与不利性状 之间的联系, 之间的联系,亦即有关的有利基因与不利基因之间的连锁还不易得到打 破。 通过多亲本参加下的轮回选择——连续的互交后代的选择和互交,在基 连续的互交后代的选择和互交, 通过多亲本参加下的轮回选择 连续的互交后代的选择和互交 因反复重组过程中,杂种群体得到逐渐改良; 因反复重组过程中,杂种群体得到逐渐改良;其中有利的微效基因得到 积累,不利基因连锁得到打破,在改良群体中可以分离出优良的基因型, 积累,不利基因连锁得到打破,在改良群体中可以分离出优良的基因型, 从而可以发展为常规育种所难以产生的新良种。 从而可以发展为常规育种所难以产生的新良种。
三、持久抗病性的选育
重视对这类病害的持久抗性的研究和选育。 抗病品种的历史表明,由多个抗病基因组成的复杂抗性比一两个 抗病基因的抗性较为持久。澳大利亚60年代先后推广的抗秆锈品 种Timgalen和Timson都具有Sr5、Sr6、Sr8、Sr36及其它抗秆锈基 因,直到80年代还保持抗性。 从发展来看,国内外都在加强多基因的水平抗性的研究和选育, 借以较有效地解决持久抗性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抗病亲本,通过 轮回选择,将有助于选育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
三、小麦品种的原种生产
小麦的种子生产是按原原种、 小麦的种子生产是按原原种、 原原种 原种和良种三级程序进行的 原种和良种三级程序进行的
※ ※
原原种由育种单位提供,是最原始的一批种子; 原原种由育种单位提供,是最原始的一批种子; 由育种单位提供 用原原种直接繁育出来, 用原原种直接繁育出来,或在推广品种中经去杂 提纯后达到原种质量际准.即纯度不低于 提纯后达到原种质量际准.即纯度不低于99%、 、 等级不低于一级的种子称原种; 等级不低于一级的种子称原种; 原种
轮回选择在小麦上应用的研究,在国外从60年 代已开始,在我国则从80年代初才开展起米。 对通过轮回选择改良小麦个别性状效果的研究,
由于我国掌握特有的显性单基因雄性不育—— 太谷核不育基因这个有利的遗传改良工具.有 关工作进展已经处于同际领先地位。 我国在80年代利用太谷核不育性,通过轮回选 择,就分别育出一批耐干旱、盐碱、抗赤霉病 而丰产的新品系。
经过审定、 经过审定、确定推广的 新小麦品种.扩大其种 新小麦品种. 植面积, 植面积,使其在农业生 产中发挥增产作用; 产中发挥增产作用;
二是保证品种的纯度和 种性, 种性,为生产上提供大 量的优良种子。 量的优良种子。
二、加速繁殖小麦种子的技术
第一、稀播高倍繁殖。选择肥地,采用精量播种法, 第一、稀播高倍繁殖。选择肥地,采用精量播种法, 如每公顷播种15—37.5kg,适时早播,利用小麦的 ,适时早播, 如每公顷播种 分蘖特性,增加单株成穗数,可以大大提高种子的 分蘖特性,增加单株成穗数, 繁殖倍数。冬小麦可以提高到 繁殖倍数。冬小麦可以提高到200—300倍。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