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探讨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郭新保1 王育2(1.北京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北京 100083;2.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中的社会管理理论;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的悲悯仁爱之心和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
从注册平台系统、履历档案登记、枢纽型组织功能三个方面提出了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实践探讨,并阐述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制度;社会管理;登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2013年的3月5日比以往有变化。
这不仅体现在较大规模的“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在中华世纪坛隆重举办,也体现在各地兴建和扩建的雷锋纪念馆展览馆,还体现在社会用“当代雷锋”诠释雷锋精神的传承,把多年来做好事、行善举的行为基础,与雷锋精神并提,如恪守“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念、20多年来坚守在交通枢纽义务为行人指路的“义务指路大王”,在7・21暴雨中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奋不顾身疏通排水管道的“最美环卫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社区孤寡老人、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带动社区尊老敬老的志愿者,义务赡养邻居老人17年的淳朴村民等等,都冠以雷锋精神的传承。
特别是3月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以“学习雷锋、为民助人”为主题的2013年北京志愿服务推动日活动,非常明确地体现了“学雷锋,做志愿者”的主题,是把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日活动与志愿服务事业的常态化发展结合,从而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会公益、推动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途径。
本文结合当前开展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的意义,阐述制度建设是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开展的重要动力的观点,提出制度建设的设想。
一、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中的社会管理理论(一)人类文化学、社会学视角探讨:今天的志愿服务,从文化的角度说并不是创新。
无论用什么文字语言表述,它都很明确,是人类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中国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的情况下,人们回馈和报答社会、寻求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途径、关注共同发展的恰当方式之一。
这一点,秦晖先生《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分析得很清楚了。
因此,志愿服务、慈善捐助、以及当下一切善举善为,是我国悠久的公益发展历史在新阶段的表现形式。
与慈善家的慷慨解囊相比,志愿服务更表现为大众化、平民化的尽我所能;与举手之劳的善举善为、邻里帮衬相比,志愿服务更显出注重承诺和坚守,更体现以志愿服务追求实现社会公益的理念。
也正是由此,志愿服务已经是当下政府、社会以及责任企业共同认可和力行的公益行动。
过去和现在,大学生志愿者是参与志愿服务的主体,志愿者的构成正由青少年群体向社会各方面人群延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公益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管理学理论视角探讨:从社会发展的实践看,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百年演进的城市化进程,我们30年实现了。
比如英国在1840年以前城市化率就已经接近20%,1940年达到了70%多;我国1978年城市化率17.92%,2011年达到51.3%。
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经济发展是好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在巨大的社会财富积累和个人财富的增长面前,越来越显现的社会贫富不均,并且由此带来了人们扭曲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文化价值、伦理道德风尚正在金钱利益面前接受考验。
志愿服务理论所提出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也在接受考验。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社会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实质就是根据社会规律自觉地控制人们的社会活动。
志愿服务必须研究如何运用好公共管理理论,通过倡导公益思想,引导人们过有品质有品位的生活。
当代志愿服务由四川抗震救灾和奥运服务而崛起与迸发,人们的激情和自觉之外,不可否认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组织力量。
5年来,志愿服务通过项目管理、民间社团培育、完善网上注册,成功地从政府动员转向社会动员,成功地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枢纽型、扁平化结点功能。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蕴藏在民间的社会资源,实现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是志愿服务从社会管理角度的探索。
社会管理的探索关键要落实到制度保证的层面,制度建设不仅在顶层设计,而且重在程序保障和系统完善。
(三)社会管理理论创新视角: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最大的不同,中国的城镇化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还几乎与工业化发展同步。
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拿出智慧来破解的问题。
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弊端影响,户籍问题、土地问题、环境问题,乃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减灾应急问题等等交织在一起。
比如志愿服务项目正在关注和投入服务的农民工问题以及衍生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老龄化以及“空巢”老人的关照问题、被称为“蚁族”的非京籍“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问题、不断由大城市中溢出的特大型新建社区居民的碎片化结构问题等。
这些问题是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很多也是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有的解决得好,有的解决不好。
但是如此快速地、集中地、盘根错节地涌现,还没有先例可循。
智慧地解决好问题,就要靠社会管理理论创新。
吴良镛先生曾指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大兵团作战。
“问题集中了,攻坚的重点问题就出来了。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创新,主要包括民生服务保障体系、安全稳定维护应对体系、公民社会培育发展体系、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体系。
社会管理创新也是公共管理创新,是社会公益事业创新。
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这两种文化精神或社会心理基础。
志愿服务重在管理,也在指导,更在形成规范建立制度保障。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参与自觉和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因此也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抓手。
枢纽型扁平化的志愿服务组织更有利于深入城市巨系统中的子系统,发现问题,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二、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的悲悯仁爱之心和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一)从历史看,雷锋精神不是由雷锋的诞生而产生的。
人类的悲悯仁爱和慈善互助之心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漫长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自然有灾、国家有难、社会摊上大事的时候,民力民心更为突出。
雷锋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事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影响一代代人、被一代代人传承。
那种充满悲悯仁爱之心和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的公益思想,在当时总结为雷锋精神;在当下就是志愿精神。
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同时期有不同体现。
社会越发展进步,文明程度越高,社会道德风尚越崇高、越普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深刻体现了人类共同尊崇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
“以志愿求公益”的志愿服务理念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现。
(二)从文化传承看,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慈悲为怀的文化传统,有上千年的公益历史。
传统道德文明在现实社会中总有带着时代特色的契合。
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就是一个证明。
上个世纪80年代的社区“综合保户”扶助老人、铁路志愿者服务春运、2008年抗震救灾和奥运会期间的志愿服务,都是一脉相承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指出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尤其是道德文化文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三)从社会管理创新看: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就是要使庞大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政府分解到社会组织各个层面,倡导公众参与,减少公共管理成本。
许多效益好的企业,纷纷为社会做公益,甚至成立起社会公益企业,专门从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运作。
从社会管理创新看,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就是要靠理念、靠制度、靠感召力将蕴藏在民间的人类的悲悯仁爱之心和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相结合,以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优秀的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7年颁布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中提出:“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并要求“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以及对志愿服务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和录取有志愿服务经历者”。
2009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中,再一次提出“建立规范的志愿者档案和志愿服务记录手册。
对志愿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及使用进行规范”。
“完善志愿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
完善志愿服务的绩效考评制度。
制定科学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以日常服务记录和组织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依据,对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客观评价”。
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全市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
注册机构根据志愿者服务的时间累计及服务评价情况,认定其为北京市一至五星志愿者。
星级志愿者佩戴相应标志,同时在“志愿北京”网站进行标注和宣传”。
“建立全市志愿者奖章授予制度。
根据志愿者注册以后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与绩效,授予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奖章。
奖章获得者佩戴相应标志,同时在“志愿北京”网站进行标注和宣传”。
显然,志愿服务、以志愿求公益的推广已经从观念到制度,进一步发展为现代社会管理创新,是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即人类的悲悯仁爱之心和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公民身上的体现。
三、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实践探讨2013年1月4日,刘奇葆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任重道远。
志愿服务管理走向精细化,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制度建设不仅包括法律法规保障,也包括原则、条例和办法的建立。
以下制度化管理设计合理,实践证明可行,协同推进有利于水到渠成。
(一)加强注册平台建设,构建志愿服务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