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

它包括两种
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

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也叫做“有
标志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它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如:
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郄克伤于矢。

(《左传?鞍之战》)
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
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
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

“于”字后面必须有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2、“为”字句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加“所”。

“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三》)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3、“见”字句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
被动。

“见”不能引入主动者,可以和“于”字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被动句中的“被”
是由表示“蒙受”、“遭受”意义的动词“被”虚化而来的。

“被”表示被动,刚开始直接加
在谓语的前面,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
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

(《世说新语?方正》)
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