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痫医案83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痫医案83例,以供大家参详。
1风痰交阻清窍被蒙张某,男,13岁。
癫痫年余,恼怒易发,发则昏厥,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移时则苏,醒后如常,一个月或间月而作。
脑电图检查证实为癫先。
此因风痰交阻,流窜筋脉,浊痰不化,清气不升,清窍被蒙,苔腻,脉弦滑。
拟涤痰宣窍,熄风定痫。
抱胆丸一料(三十粒),每晨空腹时服一粒,鲜石菖蒲9克煎汤化,服30天。
二诊:药后痰浊渐化,癫痫未作,苔薄,脉弦,再宗前治,原方连服四料。
四年后随访:初诊后,共服药五料,迄今癫痛未发,脑电图复查正常。
原按:抱胆丸为我家祖传秘方,处方内容如下:飞雄黄15克郁金30克陈胆星30克白明矾18克天竺黄30克(因缺货以川贝母30克代,如能用天竺黄效果更佳)。
上药共研极细末,以不落水之猪心血捣和为丸,分三十粒,如楂园大,朱砂为衣。
上方以化痰宣窍为主,雄黄能定痛化痰,陈胆星、川贝母(天竺黄),均能清化痰热,明矾升清降浊涤痰,郁金宣窍开郁,朱砂定心宁神,不落水猪心血则取其引药归经。
《临证指南》说:“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脏气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本方即根据以上学说而拟定,对原发性癫痈及继发性癫痫,均可应用,效果颇佳。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徐治本医案》)2中医认为癫、痫、狂是三种病。
癫是疯疯癫癫,说话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处境不分秽洁,言语不懂善恶,时悲时笑,神识不正常,是精神病的一种。
狂是猖狂刚暴,妄见妄言,漫骂不避亲疏,抵触不畏水火,逾垣上房,无所不能,是一种精神分裂症。
痫是平时依如常人,但病来突然昏扑倒地,肢体抽搐,胸背强直,口眼相引,叫吼吐涎,有如羊鸣。
本处所说癫痫是西医病名,即中医的痫证。
有大发作、小发作之分。
癫痫大发作症状特点,是在意识丧失前有自觉眩晕或肢体麻水感觉等先兆症状;继之昏倒在地,出现抽搐,口吐白沫,舌唇咬破,时间长短不等,后即进人嗜睡状态,醒后对发作无所记忆。
中医分析癫痫之因主要是痰浊夹肝风上蒙清窍所致,也有因为肾中相火上升,夹热夹惊的。
治疗癫痫一定要抓住清痰、逐痰、平肝熄风、镇痉止搐等主要治法,熄风要注意活血,因为“血行风自灭”。
赵老常用下列两方:方一:青礞石10克石决明12克天麻6克天竺黄10克胆南星6克钩藤3克全蝎2.4克僵蚕6克代赭石10克南红花5克桃仁3克法夏5克方中青礞石、天竺黄、胆星、法夏,豁痰,逐痰,兼有宣窍之力;石决明、代赭石、天麻、钩藤,有平肝、镇肝熄风之功;佐用桃仁、红花,活血以助熄风之效;全蝎、僵蚕镇痉止搐。
根据上述原则,临床上还可以随证加减。
方二:生石决明12克天麻6克蜈蚣2条广郁金10克南红花5克菖蒲6克僵蚕6克胆草5克神曲10克桑枝10克全蝎3克朱砂1.2克(分冲)此方与上方比较,开窍醒神镇痉止抽之力加强,方中天麻、僵蚕、蜈蚣、全蝎熄风止抽化痫;石决明、龙胆草、桑枝清肝利络;郁金、菖蒲舒郁开窍;红花活血以助熄风;朱砂安神以助镇静;神曲健胃醒脾。
方一痰火盛者用之宜,即阳痫、痰痫之类;方二肝风盛者用之宜,即惊痫、羊痫。
赵心波临床运用三甲复脉汤,要紧扣厥阴阴虚,风阳内动这一病理特点,其辨证特点以头晕、心悸、肢体抽搐或瘛瘲,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结代为主。
或头痛耳鸣,神倦而夜寐不安,或昏眩欲仆,步履不稳,或厥,或舌体颤动,语言不利而肢麻,或大便干秘难行等。
治疗范围涉及脑膜炎后遗症、癫痫、小脑病变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心脑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各种以眩晕、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刘渡舟胆火型痫发直视,吐沫肢抽,平时易急躁,脉多滑弦。
治宜熄风平肝,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克钩藤5克铃羊角1克银柴胡5克全蝎2.4克胆草6克石决明12克(分冲)僵蚕6克赵心波一儿七岁,发惊痫。
令其恣饮人乳,后发渐疏而轻。
至十四岁,复发。
用乳不效。
亦用河车丸数具而愈。
常用加减八味丸而安。
后至二十三岁,复发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而痊。
薛立斋张×× 女 19岁辨证:癫痫。
病因:痰热郁遏日久,伤及肝阴,肝风内动。
症候:神志发愣,手指不利。
脉细弦。
舌质红,苔微黄。
治法:清热化痰。
处方:朱连翘6克陈胆星3克朱通草3克忍冬藤9克石菖蒲6克丝瓜络6克杭白芍6克妙竹茹6克白金丸6克(包)钩藤9克(后下)石决明12克方解:朱连翘、忍冬藤、瓜络清热通经络以利手指。
胆星、菖蒲、竹茹、白金丸开心气,清热涤痰。
朱通草引热下行利小便。
杭白芍泻肝火敛阴气。
石决明、钩藤钩平肝熄风。
二诊:症候:神志愣减,手指见利。
脉细弦。
舌质红,苔薄黄。
治法:清热化痰。
处方:钩藤6克(后下)石菖蒲3克佛手3克茯神6克夜交藤9克黛蛤散6克(包)杭白芍6克合欢花6克陈胆星3克丝瓜络6克石决明9克方解:钩藤、杭白芍、石决明清热平肝熄风。
佛手舒气宽胸。
菖蒲、茯神、胆星开心气,化痰涎益肝胆。
夜交藤、合欢花、丝瓜络通络安神。
黛蛤散清肝火化痰热。
【按语】此症为痰热郁遏日久,肝胆两虚之候。
痰热郁久成火,热极生风,以致风火互结而神志发愣,手指不利。
故宜清热化痰为主,以使风静火熄,则诸征自除矣。
陆观虎谢四府尊令爱与乃坦俱在任,青年初妊将及七月矣,日间责一婢大怒,又与夫反目,号哭半日夜,即不能寐,至半夜,忽口中谵语不已,目窜上视,竟于床褥中裸形而出,其夫力抱之,遂昏愦不知人事,问之不语。
即于是夜,令人延予,予适往德清。
另延一医进看,不识何病,署中人多以为祟。
谢公夜起,着红袍,执剑压之,而号詈嘻笑,千端万状。
急令人到德清,促予来,比至,悉其病状,予令数妇女执定其手诊之,六部弦洪有力。
予白:此子痫症,非祟也。
谢公曰:曾有此否?予曰:此亦妊孕所时有,但令爱发太甚耳。
用真正霞天曲、贝母、黄连、山栀、天麻、青皮、白芍、龙胆草、青黛,加灯心、竹沥,一帖而和,二帖愈其半,四帖而疾尽愈。
及问其两日间景状,毫无所知。
陆闇生曰:孕至七月,气血壅滞,津液不能流通,未免聚为痰涎,加之盛怒,木旺生火,火并痰涌,聚于包络,包络为痰所扰,斯心亦不能自主,成此痫症。
惟大泻心肝之火,火息则痰平,痰平则诸症悉愈。
(《陆氏三世医验》)陆养愚王秦川之妻,临产发作时吃鸡汤泡饭一碗,约一时久,即眼斜口牵,手足掣掉,人事不省,恐临产气虚,用芪、术补剂不醒。
次日迎余诊,面色惨淡,身有微汗,脉六七至而紧结,余曰:此鸡汤泡饭之为害也,其体乃阳虚中寒,汤饭饱食,停滞胃脘,即化痰阻塞脾之大络,遏蔽灵气,致精神昏乱,而为仆倒牵引,如痫证然。
治宜消导,与二陈汤加厚朴、砂仁、山楂、麦芽、菖蒲二剂,呕出顽痰而醒。
任贤斗七情抑郁,思虑伤脾,心营耗散,气郁不舒。
以致不寐、胆怯,惊疑不定,肝木作胀,时时暖气;脉形弦细,痫证之机。
能舒怀抱,戒烦恼,服药方许奏效。
用加味归脾法。
西党参炙甘草川郁金柏子霜远志肉制于术生山栀煨木香白茯神龙眼肉何书田寒湿致痉瑞昌王孙毅斋,年五十二。
素乐酒色。
癸酉九月初,夜起小解,忽倒地,昏不知人,若中风状。
目闭气粗,手足厥冷,身体强硬,牙关紧闭。
诸医有以为中风者,有以为中气中痰者。
用乌药顺气散等药俱不效。
又有作阴治者,用附子理中汤,愈加痰响。
五日后,召予诊治,六脉沉细紧滑,愈按愈有力。
其兄宏道问曰:“此何病?”予曰:“寒湿相搏,痉证也。
痉属膀胱,当用羌活胜湿汤主之”先用稀涎散一匕,吐痰一二碗,昏愦即醒,随进胜湿汤,六剂全愈。
以八味丸调理一月,精气复常。
宏道曰:“病无掉眩,知非中风,然与中气、中痰、夹阴三者观之,似亦无异,先生独以痉病名之。
夫痉病缘寒湿而成,吾宗室之家,过于厚暖有之,寒湿何由而得?痉病何由而成?”予曰:“运气所为体虚者得之。
本年癸酉,戊癸化火,癸乃不及之火也。
经曰:岁火不及,寒水侮之。
至夏土气太旺,土为火子,子为母复仇,土来制水。
七月八月主气是湿,客气是水,又从寒水之气。
水方得令,不伏土制,是以寒湿相搏,太阳气郁而不行,其证主脊背项强,卒难回顾,腰似折,项似拔,乃膀胱经痉病也”宏道曰:“痉病缘寒湿而成,乌药顺气等药,行气导痰去湿者也;附子理中汤,去寒者也。
诸人用二药俱不效,先生用胜湿汤,而诸证顿除,何取效之速如是?”予曰:“识病之妙,贵在认得脉体形证。
用药之妙,全在理会经络运气。
脉证相应,药有引经,毋伐天和,必先岁气,何虑不速效耶?夫脉之六部,俱沉细紧滑,沉属里,细为湿,紧为寒,中又有力而滑,此寒湿有余而相搏也。
若虚脉之证,但紧细而不滑。
诸医以为中风,风脉当浮,今脉不浮而沉,且无掉眩等证,岂是中风。
以为中气中痰,痰气之脉不紧。
今脉紧而体强直,亦非中气中痰,此正痉病。
诗云,强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风,痰流唇口动,瘛疭与痫同。
今体强直坚硬,脉沉紧细而滑,非痉而何?前用乌药附子理中汤,去寒不能去湿,去湿不能去寒,又不用引经药,何以取效?若胜湿汤,藁本羌活,乃太阳之主药,通利一身百节;防风蔓荆,能升上下之湿;独活散少阴肾经之寒。
寒湿既散,病有不瘳者乎?”(《医书十二种》易氏医案)按:素耽酒色,夜起小解,卒然昏仆,口噤肢强,气粗肢厥。
诸医或云中风,或云中气中痰。
易氏以脉沉细紧滑,且无掉眩之象,力辟中风、中气、中痰之非,而以运气阐其寒湿为痉之理,予羌活胜湿汤而愈。
此案识证、辨脉、遣方、用药,皆胜人一筹。
中风之人,有中风之先兆,且有掉眩之征,然脉未必皆浮。
中痰之人当痰声漉漉,脉不紧而滑。
中气之人,当有情志拂郁之因可查,脉沉滞而不紧滑。
痉乃筋之病,寒湿转于筋脉,气血不通,阳气不煦,阴血不濡,拘急而痉。
附子理中与乌药顺气不效者,其因有二:一是病因不对;二是病位不对。
乌药、理巾,寒湿不相兼顾,且治不在表而在里,故尔不效。
羌活胜湿走表,能除经络之湿寒,邪去经通痉自已。
一日痫来七次,神倦力乏,纳谷不思,卧不安寐,虚汗淋漓。
所谓肾中龙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从,互助为虐是也。
用苁蓉、菟丝、山药、熟地一面滋肾;萸肉、丹皮、归身、川芎一面补肝。
肝得补而龙雷自藏,龙雷藏而痫厥自平。
淡苁蓉菟丝子淮山药大熟地山萸肉粉丹皮炒川芎粉归身金箔干石菖蒲二诊:滋补肝肾,痫厥已稀。
似乎龙雷已杀其势矣。
昨日思贪面食,家人不与,未遂所愿,怒气勃勃,龙雷之余焰又从此上升,痫来一次,不过较前略轻而已。
再从原方出入,冀其除根为佳,然非易言矣。
全当归大熟地山萸肉淮山药九节菖蒲陈胆星龙胆草菟丝子竹沥青礞石煅(《孙氏医案》)按:峻补肝肾以治痫厥而有效,录此以广见闻。
次诊因怒触发,故补益之中,参以清胆平肝之品。
孙绳武朱丹溪治一妇人如痫,或作或辍,恍惚不省人事。
一日略苏醒,诊视,忽闻床上有香气,继又无所知识。
朱曰:气因血虚,亦从而虚,邪因虚入,理或有之。
遂以秦承祖灸鬼法灸治,病者哀告曰:我自去,我自去,我自去。
即愈。
朱丹溪一老人生子方周岁,秋初暴冷,忽发搐,似惊痫,过则气息奄奄,此元气虚弱所致,与补中益气汤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