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溶解现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通过参与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等系列实践活动,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验研究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判断、操作和归纳的能力。
3.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每名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地对比、分析,并推广为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食盐、石块、玻璃棒、量筒、自来水、抹布、烧杯、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量筒,都装了一些水,现在我把一些沙子放到一个量筒中,你看有什么变化?
生:老师,我们发现水面升高了。
师:为什么水面升高了?
预设:因为沙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沙子放进水里就要排开同样体积的水。
所以水面升高了。
提出要求:利用前面学过的数学方法,想办法测算算出沙子的体积,再具体地说说你们的方法或过程。
(学生活动:利用工具分组测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具体测量、计算方法及结果,再班内汇报交流,重点交流测算根据。
)质疑:那么现在杯中水与沙子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预设:水的体积+沙子的体积=沙子和水的体积和。
(板书)
2.演示实验,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老师现在把食盐放到水中,搅拌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食盐消失在水中,变成盐水了。
小结:对,像食盐这样均匀的分布在水中就称为溶解。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溶解现象”。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猜想,设计方案
谈话:将适量的盐放入适量的水中,盐和水会变成盐水。
试着猜想一下,盐水的体积跟食盐的体积和水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猜想: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盐水的体积
追问:你打算怎样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请简要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预设方案:先用量筒分别测量盐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然后将盐放入水中,溶解后用量筒测量盐水的体积。
2.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根据学生交流的想法小结并提出实验要求: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必须依靠实验来验证。
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
(1)出示探究目标及要求:
①小组做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
②取适量的水和适量的盐,想办法测算出它们的体积;
③将盐倒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盐水,测算出盐水的体积;
④比较水和盐的体积之和与盐水的体积是否相等。
⑤实验的过程当中,要注意随时记录好《实验记录》。
⑥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爱护实验仪器,轻拿轻放。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
通过实验我发现:。
通过比较,我得到了结论:。
3.小组合作展开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形成结论
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方法及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1:我发现盐水的体积稍微大于水的体积;
预设生2:我发现盐水的体积并不等于盐和水的体积之和;
预设生3:我发现当很多水加入少量盐时,盐越少,盐水的体积越接近原来水的体积;
预设生4:我发现了当加的盐很少的时候,盐水的体积变化不大,基本等于水的体积;
预设生5:我发现盐水的体积比盐加水的体积要小;
……
教师质疑:同学们交流的真好!我们的实验很成功,成功之处在于否定了你们刚才“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盐水的体积”这个猜想。
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盐水的体积,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盐、水和盐水的体积的关系?
预设:盐水的体积<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
教师小结:当适量水加入适量盐的时候,盐水的体积与水的体积相比,变化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
三、产生问题,寻找根源
1.教师提出问题:比较我们刚才做完的“测算盐水的体积”和“测算沙子的体积”两个实验,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预设:
沙子和水的体积之和=水的体积+沙子的体积;
盐水的体积<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
2.课件简要介绍关于溶解的知识
谈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的现象?当食盐溶于水后,食盐“跑”到哪里去了?老师查阅了有关资料,我们来一起了解关于溶解的简单知识。
课件展示:
因为水分子比盐分子大,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
有一定的空隙,细小的盐分子挤到水分子与水分子
之间的空隙中了,所以形成的盐水体积要比原来盐
加水的体积要小的多。
举个例子,比如:在一个桶
里装满石头,然后往里面装一些沙子,沙子不会因
为装不下而撒出来,因为石头间有缝隙,所以现在
石头和沙子的体积之和要比原来石头的体积加上
沙子的体积小。
盐分子就像沙子一样钻到水分子之
间的缝隙里去了。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溶解的知识。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大家知道还有那些物体也有溶解的特性?说说看。
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同时课件展示图片配合。
预设(1):糖溶解于水形成糖水,糖水的体积<糖的体积+水的体积;
预设(2):洗衣粉溶解于水形成洗衣水,洗衣水的体积<洗衣粉的体积+水的体积;
预设(3):……
2.谈话:溶解现象对于我们的生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盐溶解于水中炒菜、烧汤;但我们家里如果使用的是铅锅或铝锅炒菜烧汤的话,铅或铝就会慢慢溶解在水里被摄入人体,使人产生慢性中毒。
请同学们继续查阅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1.回顾:本节课你收获了那些知识?
2.谈谈活动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溶解现象
沙子和水的体积之和=水的体积+沙子的体积
盐水的体积<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
设计说明:
1.亮点: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从课堂实施看,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追随探究的脚印一路走来,使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实验中学生对“适量”做出了恰当的解释,对盐水的体积做了深入透彻的探究。
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实验具有科学性,结果是从学生的亲身实践中、从多次不同体积的水和盐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也感受了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2.困惑:本课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来研究食盐、水及盐水体积之间的不相等关系,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式,拓宽学生思路及视野,但是又不能过多、过深地涉及有关“溶解”方面的内容。
对于这一块来说,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我发现学生虽然理解了具体做法,了解到了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得不到理论支撑,还是有点似懂非懂,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