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导学案问题预设(一)情境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有一位诗人,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唯读书是务。
有一位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被贬至亳州时作«归田录»,其序中说:“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吏官之所不记,与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
”(二)分析课文:1、朗读吟诵晓文意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2、字斟句酌悟形象陈尧咨和卖油翁“斗争”了几个回合?各有怎样的表现?3、拓展延伸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苏格拉底(古希腊)教师归纳总结:其实,我们不必追究这笑究竟是“苦笑”还是“不屑”,关键是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正能量,用我们谦虚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因为艺无止境,学无止境。
《卖油翁》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虽可以了解大意,能从课文中筛选简单的信息,但缺少的是进一步深入文本,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
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如不加以关注,将非常可惜。
此课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把握,如通过从文中的“笑”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陈尧咨的心理状态,进而推敲他的形象。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主旨。
《卖油翁》效果分析本节课的特点是课堂生成丰富。
预期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言词汇,了解人物形象,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设计是否还能引领学生?学生的活动是否还可以多一些?课堂中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的,能不能让课堂更开放一些?能不能让学生设计一些问题?等等问题,都源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再现。
《卖油翁》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初一下学期,《卖油翁》作为传统经典篇目,重新走进我们的初中的课本,早已被人们解读了几十年。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讲了一个有关射箭和卖油的故事。
告诉人们,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抓住可几个关键动词、形容词,就能够以简驭繁。
故事是以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为线索的,而态度变化就是通过几个动词、形容词来完成的。
教学中抓住了这几个动词、形容词,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这几个词分别是:(1)自矜:陈尧咨自夸,炫耀。
(2)睨:卖油翁斜着眼看陈射箭,很不以为然。
(3)微颔之:表明卖油翁并不十分欣赏陈的射技。
(4)忿然:表明陈对卖油翁的反映非常不满。
(5)手熟尔: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多练就能生巧。
(6)笑: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我解嘲的表情。
多少年来,对《卖油翁》的解读一直停留在熟能生巧的层面上,很多人忽略了两个人更深的理解。
康肃虽有骄傲、蛮横、急躁、说话欠分寸的毛病,但他的本质还不是很坏。
首先,他射箭的技艺确实很高超,至少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勤奋用功的人,能够刻苦训练;其次,在卖油翁的启发教育下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有愿意接受批评、改正缺点、争取进步的表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康肃公能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迷途知返、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值得肯定。
卖油翁很有“育人”技巧,善于创造条件、制造机会教育人,有理智、能宽容受教育者的误解与无礼,他不仅仅重“言教”,更重“身教”。
可以说,卖油翁不仅仅是挽救、教育了一个康肃,也不仅仅能让后来的康肃们从中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他在“育人”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教育者要真正出色地承担起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的牺牲精神,宽容大度的胸襟,模范的言行举止,要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宽容和赏识,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良好的“身教”作用。
《卖油翁》评测练习【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注],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徐以勺酌油沥之____________(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3)夫没者岂苟然哉____________(4)见舟而畏之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油翁》课后反思《卖油翁》是欧阳修的名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历来深受读者喜爱。
学习此篇文章本着两大目的:一为课题实验作探究,二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用一节自读课为7年级的孩子上了这一课。
课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会提问’的探索和思考”这一重要问题,有一些发现和思考,反思如下: 第一个环节为文言文教学的必经阶段——疏通课文字词句。
我设置让学生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难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时在小组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如出现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组组交流解决,最后集体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
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的价值在于:1.有小部分同学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引导的基础上,能发现很有价值的字词句知识点,甚至可以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其他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2、组组交流结束后,组长或者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人需要总结本小组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所使用的疏通字词句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有的小组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某个问题,有的小组则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课下注释,有些小组则是依靠了平日的学习积累(如对于陈尧咨谥号“康肃公”的理解,对于“睨”这一神态的理解)……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目的,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愉悦,比纯粹由老师灌输讲解效果好很多。
第二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提问。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于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感知,对于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陈尧咨为什么最后笑着打发卖油翁走?卖油翁为什么在刚开始看陈尧咨射箭时就“睨之,久而不去”?康肃公问卖油翁时心里怎么想?甚至还有学生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提出思考:卖油翁在露倒油的绝活儿时感觉特别淡定从容,心理素质特别好,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一个武官面前,有可能做到么……这些问题的发问层次首先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思路上是不吻合的,很典型地体现了课堂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其次是问题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孩子的提问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围绕老师在进入这一环节时的要求来提问,提问方向偏离。
整堂课下来,感觉节奏紧凑。
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较高。
当然,这堂课也存有不足,因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活跃,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
也有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可我没有进行简要的鼓励与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
《卖油翁》课标分析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讲了一个有关射箭和卖油的故事。
告诉人们,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康肃虽有骄傲、蛮横、急躁、说话欠分寸的毛病,但他的本质还不是很坏。
首先,他射箭的技艺确实很高超,至少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勤奋用功的人,能够刻苦训练;其次,在卖油翁的启发教育下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有愿意接受批评、改正缺点、争取进步的表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康肃公能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迷途知返、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值得肯定。
卖油翁很有“育人”技巧,善于创造条件、制造机会教育人,有理智、能宽容受教育者的误解与无礼,他不仅仅重“言教”,更重“身教”。
可以说,卖油翁不仅仅是挽救、教育了一个康肃,更让后来的“康肃们”从中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