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 第3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21 No.3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周春英(宁波大学,宁波 315211)摘要: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
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关键词: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8)03-0029-05 基金项目:2004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题“20世纪浙籍女作家研究”(编号:J05-C04)收稿日期:2008-03-03作者简介:周春英,宁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的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五岁就开始学习古诗文,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功底。
12岁在北京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少女时期去西欧游历并在英国读过一年高中,在那里,林徽因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和威尔斯、福斯特、曼斯菲尔德等英国著名作家。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美术、建筑,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经受了严格的西方建筑和美术技巧的训练。
毕业回国前夕又与梁思成一起对欧州古建筑作长达半年的实地考察。
如此独特的经历,使她具备了中西文化的双重修养:“西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浸润、教养,陶冶了她特立独行,超脱潇洒的学者气质。
”①而传统文化又孕育出她平和、易亲近、温柔、高雅的气质。
她自己也说:“我是受东西文化影响长大的人。
”②她的美国朋友费慰梅更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既有礼貌而又反应敏捷,偶尔还表现出一种古怪的才智,两人都会两国语言,通晓东西方文化。
”③“由于她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广博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她总是孜孜不倦地探求怎样吸取其中最优秀的成分以表现现代的、民族的题材和风格。
她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方面的,还是建筑或造型艺术方面的,都明显的表现出她在这种探索中所做出的努力。
”④这种修养和努力直接影响了她的世界观、美学观和文学观。
近几年学界对于林徽因研究逐渐深入,但主要局限于她的诗歌研究,她的小说因为数量少,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至今研究论文不到20篇,而且这些论文基本上拘泥于对《九十九度中》和《钟绿》等单篇小说的论述,个别论文虽然关涉到了她的全部小说,而且也分析了小说的中西文化内涵,但也大多只停留于艺术手法的探析,对其内容上的中西文化因子涉笔较少。
林徽因的小说在内容上选择小人物作为表现对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体现出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
在形式上又巧妙地把意识流、打散重构等西方现代小说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古典诗词的意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试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探讨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一在内容上,用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去选材和观照人物。
人道主义,“源出于拉丁文humanus,有译作‘人文主义’。
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教会思想,提出了人道主义,作为反对封建、宗教统治30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5月的武器,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把人道主义的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人道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它在资产阶级初兴和上升时期,广泛地反映在哲学、政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在反对封建思想的意义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它揭露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本主义的某些不合理现象,同时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
”⑤平民意识是由明朝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等人提出来,但它与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
王艮承继了王阳明的“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便是异端”(《传习录下》)的观点,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
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李贽不仅要求道德平等而且要求政治平等,比王艮更为彻底、更为自觉。
民本思想发端于孔子,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
但孔子和孟子都是为维护国家等级制度提出来的,比较保守。
而泰州学派的平民意识完全从老百姓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孔孟的观点要进步得多。
应该说从二千多年前的民本思想到明代的平民意识一直到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是贯穿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只要稍有一点传统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都会受其影响。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留学日本又在国内担任官职。
祖父和父亲的双重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林徽因影响很大。
童年时期古典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已初步接触民本思想、平民意识等传统文化精华。
少年时期接受的西式教育,以及后来的留学生活,又有机会大量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和理论著作,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先进文化。
学成回国之后尽管过的是知识阶层的生活,与老百姓的生活隔着“一扇窗”,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她时时关注“窗子”外面的世界。
尤其是与梁思成在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于是内心潜藏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平民意识很自然地喷发出来,体现在小说中就是选取一些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
1.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文本。
《钟绿》写的是一个有着希腊和中国血统的留美女学生的悲惨故事。
钟绿出生在希腊,为追求自由和真挚的爱情,毅然与专制的母亲决裂,来到美国,进行“艰苦的半工半读。
”打工期间,她“多处流落”,历经坎坷,却从不抱怨。
这样一位外貌美艳绝伦、内心又善良城实的女性,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应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她最终却应了“红颜薄命”的谶语,至爱的未婚夫在婚前一周突然死亡,自己也在两年后死在一条漂流的船上,钟绿的这种结局已经滲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
而钟绿出生和生活的国家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所谓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好运同样不垂顾于她,可见欧美国家也并非人们想象的乐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照样受命运的摆布。
最后,小说以女主人的死去结尾,又应合了西方“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理论。
可见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非常有意识地把中西方文化加以融合,女主人公身上既有东方的含蓄,又有西方的浪漫,在西方式的立体图画文字后面叙写的是一个中国式的爱情悲剧。
2.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的小人物图谱。
《吉公》和《文珍》中的吉公和文珍,是林徽因从童年视角出发,去回溯“吸引我回想的”人物。
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儿子,从小就不爱读书,十分顽皮,因为不是亲生的,与这个家庭很不融洽,常常孤独地躲在小楼里玩耍。
成年后的吉公,仍然不喜欢成为一个“做对子读经书的落魄者”。
但他有“科学的兴趣”,喜欢摆弄照相机、给人拍照,喜欢修理老式钟表,甚至萌生去上海“看一次火轮船”的愿望。
最后走出这个家庭,大胆地与一个爱他的外省女子结了婚,并按照自己的爱好成为一个机器师,甚至办起了一家小型的丝织厂。
《文珍》中的文珍是作者“我”的姊家的丫环,约莫17岁,她聪明、伶俐、勤快,待人接物十分热情。
但是她在姊家的地位很低,谁都可以差遣她,少爷对她进行性骚扰,姊家在没有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要把她嫁给一个管账的小商人。
文珍的命运完全操控在别人手里,没有自由和平等。
但是文珍曾经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自己的思想,她既没有步另一个丫头文环因不堪少爷的凌辱而跳井自杀的后尘,也没有嫁给主人安排的男人,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快要出嫁之前同那住在后院的“革命党”逃跑了。
吉公和文珍都有一种不愿屈从命运安排的抗争精神,他们走出家庭,勇敢的去寻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第3期 周春英: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31两个人结局各异,但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
这种结局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内心关怀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贵贱平等的平民意识。
与前面两个小人物相比,《绣绣》中的绣绣属于另一种类型。
她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但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另有家眷住在别处,绣绣同有病的母亲则寄住在亲戚楼下的两间小屋子里。
母亲因生了六个子女身体虚弱多病,被父亲抛弃后脾气十分暴躁,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埋怨责备绣绣,且常常指使绣绣做这做那。
她的父亲偶尔过来,也偶尔抱抱绣绣,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绣绣经常面临的是母亲的喋喋不休与父亲的冷若冰霜或暴跳如雷。
绣绣渴望父爱,希望父母和睦,为此也想劝解母亲,结果招来母亲更为激烈的责备。
绣绣幼小的心灵备受折磨,只能“抱着破碎的想望”而“无限的伤心”。
但即使这样,绣绣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还是很深厚的!她苦苦的挣扎在委屈、不平和羞愤中,终于在那年冬天一个初雪的清晨里飘向天国。
如果说前面几位小人物基本上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那么绣绣则是最亲近的父母合伙折磨的产物。
小说不长,但蕴含的意义很深,既有对绣绣这个弱小生命被无辜摧残的人道主义同情,也有对现代人性缺失的忧虑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真诚与友爱的深切呼唤。
3.平民意识的精彩表现。
如果说《钟绿》、《吉公》、《文珍》和《绣绣》等小说表现作者记忆中几个人物的不同命运,那么《九十九度中》则表现了社会阶层中普通民众的命运。
《九十九度中》讲述的是酷暑季节里北平城某一天涉及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
这40多个人物成分复杂,有下层市民:挑夫、卖酸梅汤的老头、车夫、厨师、管家、奶妈、丫环、挑夫的妻子以及邻居;有富人:张家七十八岁的老太太、众多的家眷、局长夫人刘太太、阿淑一家;有白领:丁医生、卢二爷、逸九、老孟、报社编辑等,这些人物在一天里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底层人物李挑夫等挑着“美丰楼”字号的大圆篓去张家送菜,拿了工钱之后在路边吃冰镇酸梅汤,李挑子由此得了伤寒病,回家后疾病发作死亡。
而有闲阶级卢二爷因厌烦家里的饭菜和妻子的唠叨外出消磨时光。
愚昧者车夫杨三和王康为了几吊钱在街头大打出手导致道路淤堵,最后被警察扭住关到拘留所里去。
富贵者张宅老太太正被小辈们团团围住庆贺七十八岁的大寿。
可悲者阿淑正一鞠躬一鞠躬地远离自己心中的理想婚姻,走进一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的不幸婚姻。
作者对这些人物既满怀同情,又怒其不争,更带有深刻的批判色彩,从而使整篇小说贯穿着一种具有启蒙主义色彩的平民意识。
二在形式上,把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和中国传统小说技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横断面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成分回顾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古代白话小说多是线性叙述,基本上按自然物理时间的流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结构小说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最多穿插一些平叙或倒叙的手法。
“五四”新文学与古典文学斩断了联系,转而向西方小说学习结构布局的技巧以及语言艺术。
林徽因没有拘泥于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六篇小说全部采取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横切面”写法,同时又结合了一些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