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在XX行政学院的集中学习,对于我们这样日常繁忙于单位工作的公务员来说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特别是能有比较集中的时间进行阅读自学,对拓展知识边界、提高自身素养意义重大。
因此除了阅读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外,我这次还在党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文学史》这样的文史类书籍进行阅读。
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这是一本怎样的文学史
作为一个高度重视文学的文明古国,历代学者对于国内文学史的研究也一直是较为充分的,因此书名为《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也有不少,还包括有钱穆先生这样的大家编著的版本。
这次之所以选择由董乃斌、钱理群两位老师主编的版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本书的时间跨度较长。
从上古时期文学的诞生谈起,以上古神话和汉字的怨气为引子,按照时代和体裁的线索,贯穿古代文学的各个发展时期,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从时间跨度来讲较部分其他文学史书籍更为
全面。
2.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全书在文字介绍基础上,搜集了较多与文字内容直接关联的绘画、书法、人物画像、工艺品照片等图片资料。
我们知道文学和艺术是不分家的,前有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后又有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这样相得益彰的表达,确实能促进读者对文字部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点面结合恰到好处。
该书在描述中既注重对某时期某类文学体裁发展的总体描述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综合性介绍,更有对期间代表性文学家的生平介绍、作品摘录以及简要点评。
在点面内容上篇幅分配得当。
二、从文学史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字和文学的民族,同世界许多民族不同,我们很早就有了较为完备的文字体系,很早就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文字能力还成为我们选拔官员的标尺。
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学史读出许多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印记。
1.文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纽带。
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战乱、饥
荒、瘟疫、暴政等多种因素等曾经使得我们文明创造的许多物质财富已经烟消云散、许多繁荣都市只剩废墟,如果没有这么多一直流传或者是挖掘出土出来的文字和文学作品,我们的许多历史真相将永远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一个侧面的例子就是,就是古印度人就没有用文字记录的习惯,因此古印度的许多情况我们现在是不得而知的,而他们幸亏是因为玄奘法师曾经西行,将所见所闻记录在《大唐西域记》,才为现代研究古印度以及当时的西域诸国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2.文学是我们民族建立统一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们国家自古幅员辽阔,由于当时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各地语言南腔北调,互相之间无法交流。
正因为我们有统一的文字和文学规范,才使得大江南北的人能通过统一的文学言语进行书面交流,中央的政令也才得以顺利贯彻到地方。
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里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更是因为他们华美的艺术形式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3.文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
自先秦以来,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我们各个时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有所不同、相近体裁的文学作品流行体例有所不同,同样的文学体例呈现出的文学风貌又有所不同。
我们读诗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