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风民俗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
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社火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
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
”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
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
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
”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
”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
”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
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
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
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
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
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
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
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
其演奏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内罕见。
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
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
提示: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欢庆节日!徐沟铁棍、背棍、担棍、划棍棍的民俗文艺活动,也是太原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
所谓“棍”,无论是极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因其活动位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当在这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
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个男青年的走步与动作。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
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
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
提示:铁棍、背棍是每年正月十五最重要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
最有名的当数徐沟铁棍,曾多次上京演出,引起轰动!您可以在正月十五白天乘车到徐沟欣赏精彩的铁棍表演,顺便品尝一下徐沟的美味小吃--灌肠!清徐架火清徐架火其实是典型的南庄架火。
南庄架火,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架火,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注目。
架火有平年与闰年之分。
平年架十二层,闰年架十三层。
这些殿宇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米开外。
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衬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
图案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提示:清徐经济发达,每年正月十五都有盛大的架火,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
您可在正月十五当晚乘车到清徐县城观看精彩的架火表演。
唱大戏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
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故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近三百人。
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
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琢,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
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空城计》、《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提示:在太原周围的许多村庄每年都有赶会唱戏的习俗,游客可以到村里亲自体验晋剧的艺术魅力!莲花落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似乎要数太原莲花落了。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
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对晋中莲花落加以改造而成现今的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
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
提示:曹强老先生的莲花落脍炙人口,在广播中还经常播放,游客也可以在音像店中购买到曹强先生的莲花落专辑,您可以大饱耳福!太原剪纸剪纸,是一种用纸造型构成各种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
或用剪刀在纸上裁剪,或用刻刀在纸上裁刻,是太原农村已经普及了的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工艺品。
剪纸的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
比较惯用的图案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吉祥文字、喜庆图案。
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郁。
各色剪纸贴在新换的窗纸和明净的玻璃上,清新、别致、大方,使农家院落喜气盈盈,生机勃勃,节日气氛非常浓烈。
提示:快过年时您在大街小巷随处可看到卖剪纸的摊点,花样繁多,做工精致,一般一元一对。
您不妨买一些贴在窗户上,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太原地方名品特产·传统工艺推荐榆次堡子酒榆次堡子酒系历史名酒,1900年慈禧太后曾饮此酒,故称为御酒。
据《榆次县志》记:“烧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
”民国四年(1914年),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
玻璃圪嘣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响器,是太原地区节庆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生“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极受儿童欢迎。
段亩砚段亩砚产于五台县城南40公里滹沱河南岸的段亩山(又称文山)。
文山石色有紫、黑、绿三种,以紫色石最佳。
文山西麓素有“砚乡”之称,选料精细,制出的仿古砚台精美异常。
《兰亭序》砚、仿明抄手海水池砚、雕龟兽池砚、五蝠捧寿砚已经成为山西名砚。
仿古铁器太原晋祠宋铸铁人闻名天下,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古铁器,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良,如“马踏飞燕”、“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酷似原作。
汾酒汾酒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
曾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