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第三章设计题目与有关数据
3.1 设计题目:冷冻压缩机房和控制室降噪设计 3.2 课题已知条件: (1)该冷冻压缩机房的尺寸:长×宽×高=10.6×9.8×5.0m。屋顶 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壁面为砖墙水泥粉刷,两侧墙有大片玻璃窗, 计 52m2,约占整个墙面的 44%,机房内安装有六台压缩机组,平时
第四章压缩机吸声降噪设计及有关计算
4.1 受声点的各频带声压级和基础计算 由上一章已知条件可知处理前的不同频带声压级的数值, 同时确定了 压缩机内的噪声控制标准按 NR85 设计。如下表:
频率(Hz) 声压级(dB) 63 85 125 88 250 93 500 97 1000 94 2000 4000 8000 90 75 70
由于后续平均吸声系数等计算这里我们取 125Hz—4000Hz 所对应的 声压级进行相关计算。由已知条件可进行下面的基础计算。 4.1.1 面积计算 S 地=S 顶= 10.6×9.8=103.88 m2 S1+S2 =10.6×5×2—52=54 m2(除窗户外的面积) S3=S4=9.8×5=49 m2 S 总=103.28×2+10.6×5×2+49×2=411.76m2
开三台,业务增加时开六台(具体见图 1) ,最近该公司业务量显著 增加,需六台同时运行,因而导致机房内的噪声显著增加,同时该机 房除压缩机底座采用了减振等措施后基本没有采用其它降噪措施; (2)同时该公司将对压缩机房进行技术改造,即将以前的人工控制 改为自动化控制, 同时为压缩机房的工人创造一个更适宜安静的工作 环境,决定在机房的右侧改建一个控制室,控制室尺寸:长×宽×高 =3.0×9.8×5.0m.; (3)当六台机组全开时,在图 1 中标注数字处所测得的平均噪声强 度见表 1
按吸声机理来分类, 可以分成多孔性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两大类。 1.2.2 隔声降噪技术 隔声就是把发声的物体,或把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 (如隔声罩及隔声间)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隔声是一般工 厂控制噪声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根据声传播方式,隔声可分为空气传声隔绝和固体传声隔绝两种。 1.2.3 消声器 消声器是一种允许气流通过,又能有效阻止或减弱声能向外传播,使 噪声衰减的装置。它是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技术措施,一般安 装在气流通过的管道中或进、 排气口上, 有效的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 消声器的类型很多,按降噪原理和功能一般可分成阻性消声器、抗性 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器和扩散消声器。 1.2.4 隔振和阻尼减振 (1)隔振:对于振动控制可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对振动源 进行改进,降低振动强度;二是在振动的传播途径上采取措施,提高 振动的传递损失,减弱振动传递的能量。 (2)阻尼减振:减振与隔振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采取相应的措 施使振源受到抑制称为减振,即所谓的振源控制;在振动的传递路径 上采取措施减少振动的传递称为隔振。 阻尼层结构是将高阻尼材料与 振动构件结合成一个整体,增大振动能量的损耗。
7.对于湿度较高的环境,或有清洁要求的吸声设计,可采用薄膜覆面 的多孔材料或单、双层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的板厚及孔径 均不大于 lmm,穿孔率可取 0.5%-3%,空腔深度可取 50—200mm。 8.进行吸声处理时,应满足防火、防潮、防腐、防尘等工艺与安全卫 生要求, 兼顾通风、 采光、 照明及装修要求, 也要注意埋设件的布置。 2.2 隔声降噪的设计原则 隔声措施选择原则: 噪声源、环境情况 独立的噪声源 具体采取措施 密封式隔声罩、活动密封式隔声 罩以及局部隔声罩 不宜对噪声进行隔声处理时,允 便于控制、观察、休息使用的隔 许操作人员不经常停留在设备附 声室 近时 车间大、工人多、强噪声源比较 留有生产工艺开口的隔声墙或声 分散、且难以封闭 屏障
5.1 受声点的各频带声压级和基础计算-----------------------------15 5.2 了解环境特点,选定噪声控制标准------------------------------16 5.3 各频带所需隔声量的计算---------------------------------------16 5.4 与构件的插入损失的比较----------------------------------------18 5.5 选择合适的隔声结构与构件------------------------------------18
子相比,前者血压较高,做数学作业的速度较慢。不少人认为, 20 世纪生活中的噪声是造成心脏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噪声能引起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有 人注意到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的工作者其消化功能有明显的改变。 在某些吵闹的工业行业里,溃疡的发病率比安静环境下的发病率高 5 倍。 (3)在神经系统方面,神经衰弱是最明显的症状,噪声引起失眠、 疲劳、头晕、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1.2.环境噪声控制主要技术
第二章噪声控制措施选择
本设计书主要采用吸声和隔声两种方法降噪,减少噪声的影响。下面 分别介绍吸声降噪和隔声降噪的设计原则。 2.1 吸声降噪的设计原则 总原则: 应先对声源进行隔声、消声等处理,当噪声源不宜采用隔 声措施,或采用了隔声手段后仍不能达到噪声的标准时, 可采用吸声处理来作为辅助手段。 基本原则: 1.单独的风机房、泵房、控制室等房间面积较小,所需降 噪量较高时,可对天花板、墙面同时作吸声处理; 2.车间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空间吸声体,平顶吸声处理; 3.声源集中在局部区域时,宜采用局部吸声处理,并同时 设置隔声屏障; 4.噪声源比较多而且较分散的生产车间宜作吸声处理; 5.对于中、高频噪声,可采用 20-50mm 厚的常规成型吸声 板,当吸声要求较高时可采用 50~80mm 厚的超细玻璃棉 等多孔吸声材料,并加适当的护面层; 6.对于宽频带噪声,可在多孔材料后留 50-100mm 的空气 层,或采用 80-150mm 厚的吸声层;对于低频带噪声,可 采用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其板厚通常可取 2-5mm,孔径 可取 3-6mm,穿孔率小于 5%;
第六章、小结--------------------------------------------------------20 第七章、参考文献--------------------------------------------------21
第一章概述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噪声污染是国内 外影响最大的公害之一,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噪声的特 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环境噪声的控制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 们对环境噪声的科学认识,以及相应的管理法规、标准等也更加科学 合理。 1.1 环境噪声污染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 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 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 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 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 性毒药”。 1.1.1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人在较强的噪声环境下暴露一定时间后,会使听力下降。研究表明, 长期接触 80dB 以上的噪声,听力就有可能收到损害,在大于 85d B 的噪声环境工作中工作 20 年,将有 10%的人出现耳聋,环境噪声大 于 90dB 时,耳聋患者的比例将超过 20%。 1.1.2 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噪声对人的生理影响除前面介绍的听觉系统外, 还涉及对人的心血管 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其他脏器的影响及危害。 (1)在洛杉矶机场附近学校就读的孩子与在较安静的学校就读的孩
2.1 吸声降噪的设计原则-----------------------------------------------6 2.2 隔声降噪的设计原则-----------------------------------------------8
第三章、设计题目与有关数据------------------------------------8 第四章、压缩机吸声降噪设计及有关计算---------------------9 4.1 受声点的各频带声压级和基础计算------------------------9 4.2 降噪量∆Lp 计算------------------------------------------------10 4.3 吸声系数相关计算--------------------------------------------11 4.4 选择合适的吸声材料-----------------------------------------12 4.5 吸声降噪设计小结--------------------------------------------14 第五章、隔声降噪设计及有关计算-----------------------------14
S 测=54+49×2=152m2(除窗户外面积) 4.1.2 体积计算 V=10.6×9.8×5=519.4 m3 4.2 降噪量∆Lp 计算 (1)由第三章已知条件得压缩机房内不同频率下测量的声压级 LP (2) 由参考书上的 NR 曲线按照 NR85 的噪声标准可得对应的 NR 数, 从而可得到压缩机房内允许的声压级值(也可用 Lpi=a+bNRi 这一公式 求得相应的 NR 值) (3) 由(1)-(2)得不同频率下的∆LP 以上计算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项目 125 (1) 处理前 (2) 允许值 88 96 0 各倍频带中心频率下的参数(Hz) 250 93 90 3 500 97 87.6 9.4 1000 94 85 9 2000 90 82.8 7.2 4000 75 81 0 监测值 设计目标 (1) (2) 说明
声源
传播途径
接收器
1.2.1 吸声降噪技术 吸声降噪是控制室内噪声常用的技术措施。 把能够吸收高声能的材料 或结构称之为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 把通过吸收材料和吸声结构来降 低噪声的技术称之为吸声降噪,简称吸声。吸声过程是声波通过吸声 材料或入射到吸声材料界面上时声能的减少过程。 声波传播到某一边 界面时,一部分声能被边界面反射(或散射) 。一部分声能被边界吸 收,这包括声波在边界材料内转化为热能被消耗掉,或是转化为震动 沿边界构造传递转移,或是直接透射到边界另一面空间。对入射波来 说,除了反射到原来空间的反射(散射)声能外,其余能量都看做被边 界面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