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课后反思,让教学设计更完善

说课后反思,让教学设计更完善

说课后反思,让教学设计更完善金铺中学卫建华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所谓的说课后反思,就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说课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说课后反思既非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也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反思说课实践,是教师说课行为发展的直接与重要因素。

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设计在实施后,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就是要回顾一下我们在说课实践中,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实施如何。

我们的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和对策、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在实际的说课过程中与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有出入,重点难点有没有在说课中得到解决,有没有完成我们预期的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设定的教学过程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通过对比数学设计的预期效果与实际的教学效果,发现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说课实施中的间题,才能不断进步。

只有通过奇思妙想这样自我评价式的反思,才能促进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说课方法和策略。

当然,我们不仅要在反思中找到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同时也要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好的东西,把这些好的方面要继续发扬和整理,形成自己的说课特色和风格。

其实每一次说课都会有遗憾的,因为每一次说课都不能重新来过。

只有认真通过对比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与实际的教学效果,发现我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才能不断进步。

说课后的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说课后的反思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在说课后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实际说课中的不足。

要成为一位极具个人教育特色,富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者,就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说课教学行为,记录说课教学的所得、所失、所感,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而不断地提高说课教学水平。

经典案例《一座铜像》教学设计反思《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

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一、以读为本,读中显悟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

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

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

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二、以书为本,学以致用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

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

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一、“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

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

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

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二、“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

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

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地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的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

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三、预设中的遗憾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

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久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银禁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

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案例分析案例中这位老师针对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多角度地进行了剖析和反思,相信会为他以后教学设计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我们教师有什么启示呢?在说课后,如何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一、反思教学目标设计,体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其本质来讲,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确定教学目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现代教学目标的设计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由授课教师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

目的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笼统性,目标具有现实性、具体性、操作性。

由传统的教学目的确定到现代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倡导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三维”发展目标理念,正不断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所接受。

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讲求“过程即结果”,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精心制定出各种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学课程标准。

二、反思教学过程设计,遵循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认知过程;其二,这种认知又不同于一般认知或其他形式的认知,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接受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师生共回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拟订的设计方案,随时结合现状修正方案并将之实施。

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所教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让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知次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的优劣,显然要由最终的答能教学效果和时间效益柔评定,而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集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使教学过程设计更优化、更合理,对教学过程实施后的反思显得十分重要。

三、反思教学对象,正视个性发展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地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

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是什么?·学生的认知结构现状是什么?·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最喜欢怎样的老师?等等。

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

首先,应该是“以生为本”。

从新课程标准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到新教材活泼的语言、彩色的插图,甚至用“你”直接与学生交谈,无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中国教育传统的“师道尊严”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再到“以生为本”,这是两个大的跨越。

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使教师要真正实现这两个跨越,是非常难的。

现在的教育中,仍然有不少“师道尊严”的痕迹,并且不易被人们所认识。

如果我们经常留意身边的故事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觉察;放下老师的架子,就可以改正。

“以生为本”要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不违背大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张扬其个性,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四、反思教学内容设计,活化课程资源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观念和业务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以确保高质量地、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要突出基础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内容要注入时代气息。

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就是指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通过主体参与、同伴互助等形式进行知识建构,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