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夸夸我的同学》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夸夸我的同学》。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他们从小受到家人宠爱,过分的夸奖,使得他们不懂得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我们的学生都是出生在90年代的孩子,他们自小都是家中的小太阳,是家庭的中心。
因而,他们无法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优点长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好。
同时三年级的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如果引导不当就会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分析现状,准确判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难点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
设计思路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关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自我和他人,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尊重别人,做到心中有他人。
“夸夸我的同学”是本单元第二课,在第一课“说说我自己”的基础上延伸发展,通过让学生发现欣赏他人的优点长处,学会多角度的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为了突破重难点,在设计教学时,我以“生活——课堂——生活”为主线,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采取互动式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使课堂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
课前我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对自我和同学的评价,课内以游戏为凭借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能力,尽量多的让学生感受欣赏、尊重别人和被别人欣赏、尊重中的愉悦,从而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从欣赏、尊重别人和被别人欣赏、尊重中,感受到愉悦。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体验、交流同学相处的小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知识与技能: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难点学会发现欣赏他人优点的方法,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各个活动的要求,优点卡。
学生准备:收集同学的优点长处,回忆同学帮助自己,关心自己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3页内容,话题为“竖起大拇指”。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24页内容,话题为“她为什么受欢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同学们,能够成为我们三年级的品德老师,我感到很荣幸。
为什么呢?因为张老师觉得咱们班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可爱。
我们的小班长学习认真,乐于助人,工作认真负责,很少出差错,是老师的小帮手;--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坐姿非常端正,还有……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挨个说下去。
同学们,刚才老师说的这些话是——(夸同学。
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板书课题)二、导航灯1、该怎么夸呢?有些同学还不太明白。
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精灵是如何夸奖同学的?(放课件,内容为实拍录像)2、说说小精灵是如何夸奖同学的?对你有什么启示?(用具体事例,真诚)3、小精灵真聪明,它是个很细心的人能够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鼓励别人,它很会夸奖同学。
这让老师想起了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板书:细心观察)咱们班同学特别聪明,我想你们一定会比小精灵做得更好。
活动一猜猜他是谁1.师:(大拇指卡通画)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什么?2.师:大家真会观察。
告诉你们,我是大拇指俱乐部的部长。
今天,我是专门来招收会员的。
想参加吗?3.师:不过,想成为我们大拇指俱乐部的成员就要能找出你身边的小伙伴的优点和长处。
能不能做到?4.师:大拇指俱乐部的会员测试现在开始。
第一场测试:猜猜他是谁?(教师贴卡片)同学们,想想你最喜欢的小伙伴有什么优点,等会儿请你说大家猜。
5.师:现在让我们来说说吧!开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同学猜对了,请大家一起夸夸猜对的同学和被猜的同学。
好吗?6.学生依次说说自己小伙伴的优点长处,让大家猜。
7.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发现他人优点,并随机采访被夸奖的学生,让他说说被大家夸奖时的感受。
8.师:你们可真棒!一下子说出那么多小伙伴的优点,而且一猜一个准。
你们能把其中的秘诀告诉我吗?9.小结:我明白了,只有会观察,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让学生找表现突出的学生的优点,从而掌握找优点的方法,为下个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二优点擂台赛1.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
不过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你们呢?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场测试:优点擂台赛。
(教师贴卡片)同座之间互相找优点,比比谁为对方找的优点多,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把快乐送给他。
2.师:同学们,优点擂台赛马上开始了。
擂台赛还想邀请了几位小记者,谁愿意参加?(教师请四位同学上台。
)3.师:这次采访的内容是:当你夸奖别人时心里怎么想?当别人夸奖你时,你怎么想?(实物投影仪出示问题)4.教师随机选取4——5对同座上台互夸,小记者相机采访。
5.小结:看来,夸奖赞美别人会使大家更亲密,也会让大家更加进步。
被别人赞美呢?你会为自己骄傲,感到快乐。
【设计意图:借助同座互相找优点,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优点,从而获得肯定和自信。
学生的情绪被全部调动起来了,他们努力寻找对方的优点。
在找优点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获得了升华,学会了赞美别人。
】活动三快乐传递1.师:今天,让我们成为快乐传递员,把快乐送给大家。
下面进入第三场测试:快乐传递。
(实物投影仪:优点卡)同学们,看这是大拇指俱乐部的优点卡,我们一起读一读。
王东:那次,我生病了,你每天放学后来我家,给我讲班里的故事,还帮我补习功课。
你真爱帮助同学。
2.师:这张卡是有魔力的。
只要你将小伙伴的优点写在卡片上送给他,他就能获得快乐。
想试试吗?3.学生制作优点卡。
(音乐)4.师:我们的快乐专车就要出发了。
同学们拿上优点卡,走上讲台大声念出夸奖的话,然后送给小伙伴。
看谁的优点卡多(学生互相赠送卡片,互相夸奖。
)5.小结: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赞美的话题是永恒的。
小朋友们,只要细心观察,每天你都能发现小伙伴的优点。
如果你告诉他,并竖起大拇指夸夸他,(板题:竖起大拇指)他就能快乐自信。
现在我宣布你们已经顺利通过测试,成为大拇指俱乐部的成员,就让我们用心去发现,将快乐与自信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互送优点卡,升华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赞美增进情感的交流。
】板书设计竖起大拇指猜猜他是谁优点擂台赛细心观察快乐传递《夸夸我的同学》教学反思——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与生活携起手来我们眼中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品德与社会》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更加意识到品德课程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本案例中的教学得以成功,就在于始终贯穿了课标的这一要求。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自己去完成的教材。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一起长大》中《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时,本主题活动内容紧承上一主题,从“我”引向他人,引导学生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由衷地赞赏他人,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从中感受到愉悦。
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学习,有助于学生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帮助其他同学建立自信心,也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体验。
教材提供了比较典型的实例来突出教学目标,课文图文并茂,所取例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所提供的是学生生活情景的某几个范例,是虚拟的情境。
在学生们的生活中,与小伙伴相处的事例是丰富多样的。
因此本课题的教学必须还原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的实事入手,让他们从自己和伙伴的事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入情、入脑,进行自我教育。
我在这堂课设计中,主要以课本为依据,依托学生的生活,力求创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尽可能地做到无痕活动,使课堂有目标有吸力。
2、在活动中体验,在感受中提高。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设计的内容,它可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延伸。
因为《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在课堂中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情感的触动。
课堂上,学生是那么真诚地夸奖同学们的优点,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作为执教者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还抓住了一些细节、闪光之处、斟酌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以凝练,总结提升,激发学生和同学相处时的积极情感。
特别是在让学生下座位夸同学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同学的赞赏之情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把学生引到各个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得到夸奖的喜悦,感受伙伴之间友情的乐趣。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提出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观点。